黄庭坚,今江西九江人,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虽然是苏轼的门生,但是却凭借实力在历史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幼年的黄庭坚便展露出了过人的智商,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七岁就能作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绝佳古诗。
聪颖过人的黄庭坚不仅在作诗上才华横溢,对对联也是天赋异禀。有一次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去他家做客,看到黄庭坚正在刻苦读书,便有意考考这个小神童。李常看见院内有一颗大桑树,思考片刻后出了这样一个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这个上联利用了桑、蚕、茧、丝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十分巧妙。黄庭坚见舅舅想难道自己,一时间好胜心起,思维更加敏捷。当他看到书桌上的毛笔后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对道: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对仗工整、意境相符,李常听到下联后,心中既惊讶又满意,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关照。
在一个个前辈的提携与指导下,黄庭坚的学问日益精进,在同龄人中甚至鲜有对手。黄庭坚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令他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自豪与骄傲。但是黄庭坚可能不会想到,他的骄傲竟然被一个船夫彻底击碎。
有一次黄庭坚从家乡坐船去苏杭游玩,船夫见他书生打扮又一脸傲气,心想此人一定自认为才学了得,所以才会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船夫的文学水平自然不能和黄庭坚相提并论,因此选择了雅俗共赏的对联去考黄庭坚。船夫出的上联是:架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蓬,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这个上联最直观的特点便是从小到大的数字,此外还有一点绝妙之处便是意境与当时的环境完全吻合。
黄庭坚听到上联后苦思冥想,结果直到下船也没有对出下联。不仅如此,黄庭坚对于这个上联可谓是日思夜想,但是却终其一生都没能对出下联。关于这个上联,网上有人对下联:经十里长街,游九华山,着八七式军装,带六五瓶酒,住四合院,走三里屯,到达二环已是一点。此联虽然数字对上了,但是意境却相差甚远,你有更好的下联吗?欢迎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