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海棠》、《羅小黑戰記》、《大聖歸來》、《白蛇緣起》,一部又一部國漫的誕生燃起了我們的自信,在觀衆羣體中關於“國漫崛起”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票房和評分綜合表現最高的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


總票房高達50.7億,豆瓣評分8.5,在一百多萬打分的人中幾乎一半都評了滿分。這樣一份叫好又叫座的成績單真的是不可爲不出彩,也難得贏得了一票影迷的追捧,我相信把這部電影二刷、三刷甚至四刷的人都不在少數。

不過本土市場表現越火爆,越是凸顯了北美市場上遭受冷遇的問題,有人把這歸結爲水土不服,歪果仁無法接受到我們在劇情裏傳達的中國式情感。也許有這方面的原因,但這並不是個能夠令所有人信服的理由。


其實90年代之後的中國電影早就已經開始和國際接軌,像是早期成龍的《紅番區》、周潤發的《臥虎藏龍》、李連杰的《英雄》、梁朝偉的《花樣年華》《重慶森林》,近幾年周星馳的《美人魚》等都在國外受到了很多影迷的歡迎,這些片種覆蓋了喜劇、功夫、文藝、愛情,足以證明好的電影是可以突破文化界限的,即便反過來看,頗受國內影迷的影單上,也有不少如《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生克的救贖》等外國電影。


那麼讓《魔童》在國外遭受冷遇的原因又到底是什麼呢?在小編看來主要就是劇本方面,其實《魔童》的劇本當然已經是近些年來國內動漫中成色相當不錯的,只可惜在人物的設立、劇情結構等方面有很大借鑑好萊塢,甚至日漫的部分,要知道這些在國外的受衆也是非常龐大的,長期薰陶之下自然不可能對同種類型的作品再去產生更歡迎的態度。


比如片中哪吒的身世是魔丸降世,因爲這個身份他被陳塘關的百姓孤立、歧視、懼怕,哪怕做的是好事(打敗河妖)卻仍然被人視爲危險和異類,這像不像《火影忍者》中漩渦鳴人的身世呢?


再比如太乙真人和自來也,如果把好色和好酒等同在一起又是不是非常類似呢?還有哪吒和敖丙不打不相識的相遇,之後又因爲彼此立場不同變成對手,最後攜手對抗天劫的劇情總是有一股佐助和鳴人的味道。(這張圖也是像極了被佩恩毀掉的木葉村)


要知道,中國的動漫製作曾經是領先全世界的,而輝煌一時的上海美術製片廠也是各國動漫行業爭相模仿和致敬的對象,他們的粉絲就包括且不侷限於宮崎駿、手冢治虫這樣的動漫大家,手冢治虫就曾經說過是因爲受到了我國漫畫的影響纔開始學習漫畫,而他家喻戶曉的作品《鐵臂阿童木》中阿童木的形象靈感就來自我們的孫悟空。


今天說這些並沒有其他意思,而是希望大家冷靜下來,從事實來看國漫確實遠遠還沒有達到當年的水準,但是幾十年過去了,這頭雄獅確實已經漸漸甦醒了過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