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庞羲有意自立,割据巴西,无意间成为了张鲁和刘璋之间的缓冲地带庞羲虽然是刘璋亲家,可此人的野心也不在赵韪之下,作为托孤大臣,庞羲俨然已经成为东州派系的头头,而益州派系,自赵韪战败被杀后也已经势微,再也掀不起大浪了(刘备入蜀后能迅速压制住益州士族,这点他应该多谢刘焉父子),加上他手握重兵,又有地盘在手,还招募了骁勇善战的賨人为主力,本来是具备自立的条件的。赵韪在外以重金收买荆州官员,以保东线的安全,在内广招兵马、积蓄钱粮,并得到了巴郡一带百姓和官员的支持,赵韪势力日盛,终于爆发了赵韪之乱,借口东州兵(中原大乱时流入益州的南阳、三辅地区的流民,刘焉将他们收编为“东州兵”)滋扰益州,出兵成都,不过赵韪毕竟是文官,而刘璋手下还有刘焉留下来的家底,在外戚吴懿和蜀将张任率领的东州兵面前,赵韪那点本事是很不够看的。

大家好,我们的尘封书籍海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由于《三国演义》是以曹孙刘三家为主线,其余诸侯为副线的战争小说,描述点着重于三国之间,对其他诸侯的战争事迹没有过多的讲述,所以如果要讨论张鲁和刘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话,则需要从正史方面来入手。虽然诸葛亮称“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恤”,把他们当成是刘备夺取的跳板,可事实上,这两家的实力却完全不在刘表、刘焉等割据诸侯之下,要不然的话,刘备打益州也不用花两年多的时间,还死了凤雏庞统,再加上马超这个空降外援才成功了。刘焉时期,张鲁被安排在汉中驻守,期间双方相安无事张鲁是五斗米道的主要传播者之一,经常来往于四川和汉中传道,刘焉建议汉灵帝废史立牧后,辗转来到了四川,做了益州牧,张鲁在这时候就入了刘焉手下做事。
公元191年,刘焉派五斗米道教主张修和张鲁入侵汉中,杀汉中太守苏固,张修又为张鲁所杀,从此张鲁割据汉中,在当地以五斗米道广收门徒,实行政教一体的政权,然后截杀朝廷派来的使臣,刘焉再以道路不通为由,和朝廷断绝了往来,安安稳稳地建立他的益州王国,实现董扶的“天子气”预言。刘焉死后,刘璋和张鲁交恶,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关于刘璋和张鲁为什么会不和的原因,我想大部分还是出在张鲁身上,据《后汉书》记载:“张鲁以璋暗懦,不复承顺。璋怒,杀鲁母及弟,而遣其将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刘璋在继承益州牧之位后,本来和张鲁也没什么矛盾,两人从名义上来说还是兄弟呢(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刘焉绝对和张鲁他娘有一腿,要不也不可能放心把汉中这个紧要的地方交给他了。
可是刘璋继位后,张鲁就开始不安分起来了,契机应该就是在公元200年爆发的赵韪之乱。赵韪之乱,益州内忧外患,张鲁也开始不听命令了赵韪是刘焉的“陈宫”,当年刘焉入益时,赵韪辞官追随他,帮助刘焉平了益州,不过刘焉为立威而杀了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而赵韪正是益州巴西人,刘焉此举无异于益州士族割席,和曹操一样,刘焉也招致了益州士族集团的反扑,但都给刘焉镇压了下去。而赵韪虽是益州士族的一员,可他明显就比陈宫更懂得隐忍,野心也更大,陈宫是直接引来吕布赶走曹操,而赵韪却是潜伏在刘焉身边,暗中活动。刘焉死后,作为托孤大臣的赵韪扶持他自认为软弱的刘璋继承益州牧职位,乘机取而代之,不久后,益州发生了沈弥、甘宁(应该就是后来的江东锦帆贼)等武将谋反的情况,诸将战败后流入荆州,赵韪捉紧时机,入驻朐忍(属巴郡,和后面张飞驻守的阆中、刘备病逝的白帝城是同一郡,为荆益交界),名义上防备荆州刘表,实际在当地收买人心,企图割据巴郡。
赵韪在外以重金收买荆州官员,以保东线的安全,在内广招兵马、积蓄钱粮,并得到了巴郡一带百姓和官员的支持,赵韪势力日盛,终于爆发了赵韪之乱,借口东州兵(中原大乱时流入益州的南阳、三辅地区的流民,刘焉将他们收编为“东州兵”)滋扰益州,出兵成都,不过赵韪毕竟是文官,而刘璋手下还有刘焉留下来的家底,在外戚吴懿和蜀将张任率领的东州兵面前,赵韪那点本事是很不够看的。最后赵韪战败,被部下所杀,而他的兵权则全部被移交给刘璋的亲家、同时也是两大托孤大臣之一的庞羲,此人当然也是个野心家。不得不说刘璋虽然仁慈,可御下协调能力实在太弱了,不止益州人反他(赵韪),连本来同样是外来势力,应该是抱团取暖的东州人也反他(庞羲),也无怪乎连“兄弟”张鲁也对他有所企图了。
话锋从南转北,该来说说刘璋和张鲁这对“兄弟”的情况了公元200年,张鲁在汉中已经传到了近十年的时间,百姓归心,收编了数万三辅地区的民众,还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史书称他“雄据巴、汉垂三十年。”此时正好是张鲁的“黄金十年”,实力蒸蒸日上的时候。甘宁叛乱和赵韪之乱两件事,让张鲁看到了刘璋政权的摇摇欲坠,为此,张鲁和刘璋正式决裂,《后汉书》记载张鲁以璋暗懦,不复承顺。至于“不顺”表现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就是张鲁强行收编了数万三辅地区的流民,而没有让他们进入益州一事。毕竟当时关西一带正是马超、韩遂割据,宋建等人僭越称王称帝,还有羌、氐等少数民族到处打砸烧抢,民众要迁移应该是迁移到远一点的益州,而不会是接近三辅地区的汉中,像刘焉时期收编的那数万东州兵,其实就是三辅地区流民而来,由张鲁放行入蜀的。
可是刘璋继位后益州混乱,张鲁也想着要扩展自己的实力,那有什么比直接接受民风彪悍的西北地区百姓更好的呢?他们上马能战,下马能打,只要给点好处,很容易就能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争雄天下,像东州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比让汉中百姓上阵要好得多,既浪费民力,还得花时间训练。更重要的是,汉中百姓都是张鲁的教徒,张鲁在汉中的统治、经济和教义等可是全靠他们了,张鲁自然不可能让他们去上阵杀敌了。所以张鲁在刘璋继位后正式断绝了和益州的往来,不再向益州输送流民,而是全部自己收编了,弱敌强己,像被夏侯渊击败的关西诸侯马超、南山贼刘雄就全部躲入了汉中,由张鲁给钱借兵,北击曹魏,南攻刘璋。
而刘璋在平定了赵韪之乱后,立马察觉到了张鲁的野心,于是杀掉张鲁留在益州的母亲和弟弟,兵锋北转,让庞羲带兵进攻张鲁。此时的荆州刘表迫于江东孙策和中原曹操的压力,也无暇西顾,刘璋所需要面对的已经只有张鲁了。庞羲有意自立,割据巴西,无意间成为了张鲁和刘璋之间的缓冲地带庞羲虽然是刘璋亲家,可此人的野心也不在赵韪之下,作为托孤大臣,庞羲俨然已经成为东州派系的头头,而益州派系,自赵韪战败被杀后也已经势微,再也掀不起大浪了(刘备入蜀后能迅速压制住益州士族,这点他应该多谢刘焉父子),加上他手握重兵,又有地盘在手,还招募了骁勇善战的賨人为主力,本来是具备自立的条件的。
可是庞羲估算错了一件事:刘璋虽然没什么御下能力,但他却胜在仁慈。现代社会,一个老好人领导虽然会受到一些骄横的下属的无礼鄙视,但也会有一些仰慕其人格而尽忠职守的部下,刘璋控制不住赵韪、庞羲,但他却以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大部分派系人士的支持。像刘虞有阎柔、鲜于辅为其复仇、韩馥也有沮授、赵浮等忠臣一样,刘璋在益州也有黄权、张任、程畿这些愿意为其出力的文臣武将,而且刘璋治理国家也有一手,在蜀汉时期乱而被抚、抚而又叛的南中地区,在刘璋统治之下就没有过任何动乱的记载(南中在刘焉时反过一次,在刘备去世当年又来一次,之后南中叛乱伴随了蜀汉一生)。
在刘备围成都时,“吏民咸欲拒战”,刘璋出降后,“群下莫不流涕”,可见刘璋在益州是很得人心的。也就因为这样,当庞羲要求程畿以賨人进攻成都之时,程畿全力支持刘璋,连庞羲以他亲儿子来威胁都没用。庞羲至此才明白:自己实力虽大,但却是建立在依附刘璋的基础上的,一旦离开了刘璋,自己还能不能保留性命都是个问题,当年赵韪就是这样估算错了,以为刘璋庸弱得不堪一击,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所以庞羲上表效忠于刘璋,暗地里割据巴西,和张鲁打了几场战,虽然全部败北,可张鲁终其一生也不能踏入益州半步,可见庞羲是想养寇自重,既不能让张鲁赢,又不能过分消耗自己的实力。
而刘璋也知道庞羲的想法,可当时的他却没有任何快速、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庞羲手握重兵,要解决他势必引发益州的又一次混乱,到时张鲁再乘机南下,对益州始终不是一件好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庞羲和张鲁在北部继续做戏了(这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215年,曹操南征张鲁成功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刘璋后面一意孤行引入外援刘备抵御张鲁的原因。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