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城市八里鎮小新村南側有一片氣勢恢宏的陵園,海城人都知道,這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後人的墓地,“尚王”指的就是這位平南王。

尚可喜畫像,尚氏家傳,現藏於鞍山市博物館。而這位歷史人物的千秋功過這裏就不評說了。

如今的尚王陵以“尚氏家族墓”的名字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爲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整個陵園坐東朝西,或許有面向北京的意思吧。

尚王陵的大門前,四棵蒼老虯勁的梧桐樹雄踞大門兩側,這梧桐樹是海城市政府捐給尚王陵的,從這一點上足能看出來政府對這處歷史文物的重視。剛剛栽下去的梧桐樹正煥發着生機,葳蕤的葉子欣欣然張開眼睛,欣慰着這尚氏後人對歷史的尊重,對先祖的虔敬。

陵門前省級保護文物單位的石碑與陵園風格渾然一體,兩側石獅威嚴,粗獷傳神,是難得的精品。進入陵園內,前院開闊,兩邊的古式建築莊嚴肅穆,青磚碧瓦,紅窗棱地道的滿族風格建築。迎面是一座碑亭,四面券門,亭內聳立着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皇帝御賜碑,碑通高4.97米,寬1.07米,厚0.315米。碑爲“七孔透龍碑”,這是顯貴的象徵。碑座的贔屓是龍王九子之一,它精美的雕工栩栩如生,雖經歷歲月風霜仍不失其靈動的神韻。這座御賜碑是一九九六年由東陵鳳翔山遷移至此,其中御賜碑陽面刻有“平南親王尚可喜之碑”九個字及銘文,字跡爲滿漢合壁,漢字多半已被損壞,滿文尚可見。碑文是康熙皇帝對平南親王尚可喜戎馬一生的蓋棺定論。

邁入高高的門檻,進入尚王的陵園,厚重的大門打開,映入眼簾的十一座大型的古墓,古墓用青磚箍砌,墳草青青,毗鄰稍微小些的是尚可喜的原配與另一位夫人的墓。墓前立着石碑,花環、花籃的遺蹟依稀還能看出清明祭祖的時候商氏家族那大典的盛況。陵園內松柏參天,鬱鬱蔥蔥,槐花正濃,紫紅色的小花一串串像風鈴搖曳,彷彿在訴說着尚可喜從小隨父從軍,二十一歲帶兵打仗,從效忠明朝抗清全家一百多口人誓死不降投海自盡,到反戈一擊橫掃天下。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裏,輔佐康熙開國拓疆,爲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歷史評說紛紜變化,傳奇曲折的故事。

尚可喜的傳奇不光在戎馬倥傯的歲月中,就連他的死也充滿了各種傳奇色彩。公元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遺囑死後歸葬海城,清政府爲紀念他的功績撥8000兩白銀修建尚王墓園,滿漢合璧御碑一通,背面銘文亦爲康熙帝欽賜。康熙帝御筆“平南親王尚可喜之墓”。賜田萬頃,安置家屬,派兩名四品頂戴的佐領和100名士兵,世代爲尚可喜守陵,一直侍守了200餘年。

尚王陵先是選址在馬風鳳翔山,朝廷撥兩員閒散佐領專責守墓,監管祭烹諸事,世襲罔替,代代不絕,並賜以房屋、地畝、以安插、贍養家口人丁。後人遵遺囑把他葬在遼寧省海城東陵鳳翔山,傳說因墓地風水好而受到當地人的嫉妒和誹謗。康熙二十四年,後人們又把他移葬海城市小新村文安山祖墓,由於徵地引起當地老百姓的不滿,於是謠言四起,爲了不引起朝廷的誤會,尚王的後人於康熙二十四年春將王爺靈柩歸葬文安山祖墓,鳳翔山舊墓則棄之不用。據《海城縣誌》記載當時尚王陵的盛況:“陵園蒼松掩映,碧瓦紅牆,佔地70畝,石獅踞立,朱門列脊……自古帝王褒功獎賞,使生前及其尊崇,死復備其榮顯,從未有如此也者”。

陵園的另一進,排列着尚可喜32個孩子的墓碑,也就是俗稱的32房。多少年來,坊間都流傳着尚可喜差一點當皇帝的典故,想當然地把尚可喜的32房兒子想象成是32個夫人。其實,尚可喜有24位夫人,共生了33個兒子32個女兒。因爲他的哥哥沒有兒子,大兒子過繼給了哥哥,所以剩了32個兒子。他們家族內部爲了區分每個兒子那一族,就分了32房,也就是爲了區分32個孩子的後代。這32個兒子大都在軍中任副都統以上的軍職,其中以世居京城的第七子尚之隆一脈尤爲顯赫。據老人講32房的後代分佈於全國各地,海外大概也有幾萬人。海城當地有兩個兒子的後裔。因爲坊間以訛傳訛,就杜撰出32個老婆的謬說。

在陵園正門兩側並列着尚王展覽館和尚王遺物陳列館。展覽館內展覽着文字、圖片和繪畫,描述了尚可喜的生平事蹟。陳列館中保存着5部尚氏族譜及尚可喜畫像、官印以及乾隆御賜給尚可喜後人的千叟杖等許多文物。正廳懸掛着一幅高2.74米,寬0.81米的尚可喜彩繪畫像,尚可喜身穿九蟒五爪親王朝服(也稱蟒袍),腰繫鍍金珊瑚轉環御賜黃腰帶,胸前配掛臘面朝珠(108顆),肩擔五蟒披肩,頭戴親王冠帽。

說起尚可喜的朝服,還也經歷了許多挫折。當年的庫勒納因爲嫉妒尚可喜,就與皇帝進讒言,說尚可喜臨死時候是穿着明朝的朝服,這就有反叛的意思。受到庫勒納的詆譭,康熙帝也是覺得很棘手,既怕尚可喜穿明朝朝服令人恥笑,又怕因爲誤解而傷害一門忠烈。於是,就設計排庫勒納等三人前來祭拜,到時候開棺檢驗,但要做的不動聲色不留一絲痕跡。當庫勒納如願以償開館驗明時候,只見棺槨內香氣燻人,尚王身着九蟒五爪親王朝服,容顏如舊,微微靈動,嚇得庫勒納倒頭便拜。

十年動亂期間,紅衛兵掘開了尚王陵,當時的尚王依然是容顏如舊,朝服新鮮靈動,只可惜一陣風就化作了灰燼,那些金銀珠寶悉數被洗劫一空,至今不知去向。

陳列室正面是三開間硬山頂享殿,西山牆的一塊石板上刻滿了捐款修繕的人名,首善是捐款一百萬以上的12世孫尚德新。裏面展示着墓誌銘和一些文物、文獻,其中鎮館之寶壽杖是清乾隆皇帝御賜尚玉德十八種禮物的一種,也是我國的國寶之一。此壽杖以木質製成,爲黃花梨木,手柄爲犀牛角,在木杆上用銀片鑲嵌着一百個不同寫法的篆書壽字,出於內閣侍讀學士王爾烈之手。整隻手杖做工細緻、精美絕倫。千叟杖是宴席過後皇帝對參宴老者的賞賜,屬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的一把大刀尤爲顯眼,那把大刀是尚可喜東征西討的歷史見證,還有很多文物,從這裏能看到尚可喜戎馬倥傯光輝奮鬥的一生,也彷彿聽見了刀光劍影,馬嘶劍鳴。

來到後山,一大片水塘波光粼粼,水塘周圍植滿了樹木。這一大片水域,正在進行開發計劃,準備在水中栽種荷花,修上亭閣曲廊,共有人休閒娛樂,賞花,採蓮,釣魚,泛舟。

水塘的另一側,一大片未開墾的處女地生機勃勃,這裏正在計劃籌建影視城,當這些影視城竣工的日子,一定是尚王陵旅遊文化鼎盛之時。八里這個地方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營城子就是曾經高句麗擊退唐太宗的安市城,是遼南地區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一處山城遺址,代表了5世紀左右高句麗時期建築水平與特點,至今還有很多朝鮮人那種羊皮卷地圖來此尋蹤探寶。海城八景之一林內鐘聲也在古剎茅兒寺山上。尚王陵的完善必將帶動海城的旅遊發展,也能給八里周邊經濟帶動起來,是古老海城煥發出新的生機。

1994年尚氏宗親第六次修譜告竣,後人開始重修尚王陵園。如今,尚王陵已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八里鎮小新村的尚氏王陵晉升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御賜神道碑,上書“皇清平南親王諡敬尚公諱可喜神道”,漢白玉質,贔屓駝碑,水盤已不存。碑後的門樓爲近年修建。

第一進院落中央爲御碑亭,碑亭爲近年修建,內有康熙御製碑一塊,破損嚴重。

▲御製碑破損嚴重

▲碑亭牆壁上鑲嵌的御製碑文

▲碑亭兩側廂房爲尚可喜紀念館。

碑亭東側爲享殿,同樣爲近年所建,殿內供奉以傳世畫像爲藍本製作的尚可喜塑像一尊。

享殿後側有一磚砌牌樓,牌樓後山坡上爲寶頂,也就是尚可喜的墳墓。

▲寶頂

在第一進院落的東北角,有一小型碑林,陳列着附近出土的清代尚氏後裔的墓碑數十塊,其中有,雍正年間一塊、乾隆年間一塊、道光九年墓碑21塊(含4塊殘碑)、光緒年間3塊、僞滿康德六年3塊、康德七年4塊(含1塊殘碑),另有崇德5年(1640年)尚可喜出資修建三聖廟的碑記一塊及殘破贔屓2件和蟠龍碑首3件。

▲碑林現狀

▲三聖廟碑記

▲陵園門外的拴馬樁和上馬石及石門墩

此外陵園各處散落分佈有許多建築構件,包括拴馬樁、上馬石、條石等,皆爲漢白玉材質,屬於較高等級的建築材料,且與兩塊御製碑爲同樣材質,應爲清初修建園寢時的建築材料。在園內海曼地面中有多處青磚帶有白色石灰,應爲舊時房屋的建築材料,說明尚可喜墓作爲一座親王園寢,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

▲漢白玉條石

▲臺階上的漢白玉條石

帶有白色石灰的青磚,古代無水泥,用石灰爲粘合劑,故此磚爲古代建築構件,推斷爲原尚可喜園寢建築構件。

▲石獅

本地風俗,墓地要立后土祠,圖中三塊后土祠石雕應爲尚氏家族墓地設施

▲后土祠

陵園內發現的青石雕屋頂,應爲一座小廟的構件。

散落在陵園一進院落東北角的建築構件,圖片中有殘牆一段,牆南側有新修墳墓數座,這無疑位於建設控制地帶之內,甚至涉及到保護範圍,所以其合法性有待商榷。

尚氏家族墓以尚可喜園寢爲主體,包含了清代尚氏後裔的多處墓葬,但在近代戰亂的特殊歷史時期屢遭破壞,地面遺蹟僅存數十塊石碑,其餘建築皆爲近年重修,資金來源多爲海城本地及分居各地的尚氏後人,這也爲家族墓葬類文物的保護提供了一定借鑑意義。

尚氏家族作爲海城較有影響力的家族,在海城歷史上甚至有清一代的歷史上都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今的尚氏家族墓,作爲海城歷史文化的見證和地區特色遺蹟,對傳承歷史文化、增強地區凝聚力,發展地區文化乃至歷史文化特色旅遊都有着一定意義。

▲從陵園遠望海城市區

滿族文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