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成功的把被包圍戰打成了殲滅戰,王尋、王邑指揮的42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包圍了王鳳、王常、劉秀的近萬綠林軍。公元253年東吳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合肥新城,魏牙門將張特率3000人拒守,城池即將失陷時張特詐降讓諸葛恪暫停進攻從而獲得喘息機會,迅速重修城防。

許多人認爲“被包圍等於被消滅”,其實“被包圍”對於弱旅而言才屬於被消滅,對於強軍而言“被包圍”極有可能變成“反勝”的良機,例如小部隊作爲誘餌拖住敵軍主力,在敵軍屢攻不克已經疲憊時援軍突然殺出解決戰鬥。

1、即墨之戰(樂毅)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奪取齊國70座城市,只剩下即墨與莒縣,樂毅大軍長期包圍即墨,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即墨守將田單用反間計逼走樂毅換上騎劫,並趁着燕軍換帥軍心不穩發起反擊,斬殺騎劫大破燕軍。田單在沒有援軍德文情況下打贏即墨會戰,太難了。

2、昆陽之戰(劉秀)

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成功的把被包圍戰打成了殲滅戰,王尋、王邑指揮的42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包圍了王鳳、王常、劉秀的近萬綠林軍。王鳳、王常等人乞降不得只好死守,結果王尋、王邑等人屢攻不克士氣低落。劉秀帶人突圍求救,帶領萬餘援軍趁機殺到昆陽城下,裏應外合擊敗王尋、王邑大軍。劉秀打贏昆陽之戰,勝在有援兵而且包圍的軍隊士氣低落。

3、夷道之戰(孫桓)

公元222年劉備率軍討伐東吳,雙方在夷陵地區對峙。東吳宗室孫桓率軍進攻夷道被蜀漢大軍包圍,情況危急向陸遜求救。諸將都主張去救援,陸遜拒絕出兵,認爲劉備短期內不能攻破孫桓大營,等到東吳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主力則孫桓之圍自然解除了。劉備大軍潰敗後,孫桓迅速突圍甚至一路追擊劉備,劉備差一點被擒獲,丟掉馬匹翻山越嶺才走脫。

4、陳倉之戰(郝昭)

公元229年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北伐,結果被郝昭憑藉陳倉堅城死守不出。諸葛亮四面圍攻陳倉,雙方相距20餘日,諸葛亮大軍缺乏糧草只好撤退。陳倉之戰完全是因爲蜀漢軍隊攜帶的糧草不能支持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役,守軍比包圍的軍隊後勤補給更充足。也是諸葛亮不夠狠,司馬懿進攻孟達就是兵力有餘而糧草不足,司馬懿就是“死命令”16日攻下上庸。

5、新城之戰(張特)

公元253年東吳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合肥新城,魏牙門將張特率3000人拒守,城池即將失陷時張特詐降讓諸葛恪暫停進攻從而獲得喘息機會,迅速重修城防。諸葛恪直到上當受騙惱羞成怒繼續進攻,卻因爲天氣炎熱且後勤補給困難連戰不可只好撤退。魏軍獲悉吳軍撤退立即跟蹤追擊,諸葛恪損失慘重。

6、玉璧之戰(韋孝寬)

公元546年東魏權臣高歡率領十幾萬大軍圍攻東魏韋孝寬駐守的堅城玉璧,韋孝寬堅守不出。高歡苦戰了60天,士卒死傷者達7萬餘人。玉璧城不僅沒有攻破,韋孝寬反而奪據了土山。高歡智盡能索,因憤恨惱怒而病倒。最後,只得決定退兵。玉璧之戰韋孝寬沒有援兵竟然能取勝,也是牛人。

7、鄴城之戰(安慶緒)

公元767年唐軍以宦官魚朝恩爲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子儀、李光弼等9位節度使20萬大軍圍攻安慶緒駐守的鄴城,安慶緒向父親的老部下史思明求救。公元678年唐軍圍攻鄴城屢攻不克,史思明的5萬援軍突然殺到,並截斷唐軍糧運,唐軍迅速潰敗。

8、潞州之戰(李嗣昭)

907年後梁皇帝朱溫派陝州節度使康懷貞領兵8萬圍攻潞州,昭義節度使李嗣昭與副節度使李嗣弼見後梁軍勢盛堅守不出。908年李克用病逝後,新繼位的晉王李存勖率軍救援潞州,消滅數萬梁軍,鞏固了李存勖地位。

8、洪都之戰(朱文正)

1363年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隙,發兵號稱60萬,圍攻洪都。守將朱文正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朱文正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爲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最終,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

9、天京外圍戰(曾國荃)

1862年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領3萬湘軍圍攻天京,遭遇太平軍將領李秀成20萬大軍圍攻。曾國藩“稱“自發逆猖亂來未有如此圍之久者”。但湘軍有水師運輸彈藥物資,得以持久戰,而太平軍卻須陸運,各軍從八月出發,未帶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無糧,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軍不得不撤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