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逢泽之会”魏惠王“自称为王”,到“徐州相王”齐威王真正称王,短短不过十年,魏国和齐国的国运就发生了根本逆转,个中田盼的贡献,不可小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既然前355年田盼已经进入了齐威王的视野,那么威震高唐的他置身于大战之外的可能性应该不大,然而我们没有看到这一阶段田盼的任何表现。

魏惠王和齐威王“比宝”的故事比较有名。有次聚会上,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有没有宝贝啊,齐威王摇头说没有。魏惠王就显摆开了,哎呀,我们小小魏国都有十颗可以照亮十二乘战车范围的光珠,你们齐国地大物博,怎么会没有宝贝呢?
齐威王不想看魏惠王嘚瑟,当面开怼,他说,我眼中的宝贝和你眼中的不同,我手下有四个大臣,各有各的厉害,他们每个人都能光照千里,哪里是只照亮十二乘的范围啊!
《史记》说魏惠王“惭,不怿而去”,被当面打脸,当然很不高兴了,又觉得说不过对方,当然扯乎。
《资治通鉴》比较有意思,它把这段故事放在了前355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前,且不论这是否真实,它应该是想通过魏惠王齐威王对“国家宝藏”不同的认知定位,去预示未来几十年间魏国和齐国的争霸结局。
而齐威王提到的四位大臣之一,便是田盼。
“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我有个大臣田盼子,让他防守高唐地区,西边的赵国人都不敢在高唐附近的河里打渔。
我们不能确定田盼就职高唐的具体时间,但可以知道的是,之前赵齐两国一直不睦,经常打仗。田盼镇守两国边境的高唐,能有“赵人不敢东渔于河”的效果,可见田盼对赵国的震慑。
而这个震慑效果,肯定只能从战场上得来,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张辽让“吴国小儿不敢夜啼”的良好功效。
历史关于田盼的记载,其实缺少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桂陵之战、襄陵之战(前353年-前352年)前后他的实际表现。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既然前355年田盼已经进入了齐威王的视野,那么威震高唐的他置身于大战之外的可能性应该不大,然而我们没有看到这一阶段田盼的任何表现。
因此,可能更合理的推测是,当时田盼应该还很年轻,还没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换言之,就是魏惠王齐威王比宝的真实时间应该没那么早。)
田盼最厉害的表现是从马陵之战开始。虽然《史记》完全没有记载,《资治通鉴》也只是提了下田盼的名字,但我们还是更愿意相信《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在那里两次提到——
“二十六年,与齐田盻战于马陵。
二十七年五月,齐田盻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
这里的“田盻”便是田盼,而马陵正是马陵之战,也就是说,田盼才是马陵之战齐军的第一统帅。
之前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并得出过结论,当时魏国如日中天,世界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和魏国一决高下。
虽然大势如此,然而毕竟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历史荣耀,最终落到了田盼的头上。
正是他率领齐军救援韩国,并在深入韩国的外线作战中巧用计谋(应该也有孙膑的功劳),设伏击败了魏军主力,“覆十万之军”,打破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也就是说,魏国最终从天下霸主的宝座跌落,田盼是第一个伸手拽动它的人。
正是马陵之战的胜利,给了各国以信心,因此第二年,田盼率领齐、宋联军从东方进攻魏国;赵国从北方进攻魏国;西方的秦国则进攻河西地区,真正开启了各国“联合围攻”魏国的战略态势。
而魏国自此陷入了“多面作战”的窘境,衰落也就势在必然。
从“逢泽之会”魏惠王“自称为王”,到“徐州相王”齐威王真正称王,短短不过十年,魏国和齐国的国运就发生了根本逆转,个中田盼的贡献,不可小视。这才应是田盼作为军事家、名将,对历史最大的影响和贡献。
之后发生的几件事,也可以证明田盼作为名将的牛逼之处和对当时世界的震慑。
《说苑》记载——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幷,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军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将,楚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于是齐使申孺将,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至,擒将军首反,于是齐王忿然,乃更使眄子将,楚悉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田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益王车属九乘,仅得免耳。】
这段文字不难理解,就不翻译了。田忌作为齐国最高层人物之一,自然最明白田盼的价值。他就说一旦田盼当齐军主帅,那楚军肯定没好果子吃。能让田忌如此自觉地当“盼吹”,田盼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后来的战事也果然予以了证实。
这个事情有个佐证,《战国策》记载——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与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楚王因弗逐。】
徐州之战(应该就是上文楚国打败了申孺率领的五万齐军,事在前333年),楚国打赢了,想借此向齐威王施压,把齐国国相田婴驱逐流放。
田婴有个门客叫张丑,他就跑去跟楚王说:“哎呀,你能打赢齐军,是因为田盼没来指挥。他为什么没来指挥呢?是因为田婴不喜欢他,不愿意重用他。你要是把田婴驱逐了,田盼肯定会受到重用,一旦他受到重用,并指挥齐军和楚军开练,嘿嘿,莫怪言之不预哦……”
楚王也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驱逐田婴的要求。可惜,之后齐威王还是使出了田盼,楚国终究没逃过这顿修理……
整个事情综合看起来,应该是田盼在马陵之战前后就已经建立了盖世功勋,威震当世,以致于连齐国内部都嫉妒他,包括齐威王在内,都尽量追求“不首先使用田盼”。
对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这应该是莫大的安慰吧。
之后,前325年,齐国进攻赵国,发起“平邑之战”,按《竹书纪年》记载:“齐田盻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
结果是俘虏了赵国的将军韩举,拿下了平邑、新城等赵国据点。
这一战应该还有个辅助记载,也很有名,《战国策》——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权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大致意思是犀首(也就是公孙衍,当时在魏国)为了实现攻打赵国的图谋,故意吹牛逼说很容易,只要给五万人,五个月就能拿下赵国。田盼作为顶级军事家,自然对这种“易言”战争的轻率行径很看不上。
犀首就解释了,哎呀,您老别太老实了,魏齐两国国君本来就不愿意出兵,以您的影响力,您要再说有困难,那他们肯定不会给咱们军队的,拿不到军队,咱们还怎么打赵国?所以咱们得故意说的很轻松,尤其是您,您要说easy,齐威王还有不答应的么?更何况,只要战争打了起来,还用担心军队数量不够么?两国国君为了打胜仗,肯定会一直派出援军的。
有道理吧?这就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看问题的区别,田盼通过这一课估计也学到了不少。当然,真到前线指挥打仗,估计犀首也只有听田盼上课的份。
以上。田盼在后世的名声不著,至少远不如同时代的孙膑,其实田盼当时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肯定都在孙膑之上,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哪怕怀疑田盼和孙膑就是同一个人,也都不是没有可能。
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微存在】吧,主写军事战争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