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1912年)六月十五日,天矇矇亮,一輛人力車穿過交錯如織的衚衕,直奔北京前門火車站而去。車中坐的人,是中華民國策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一名內閣職員恰巧在火車站撞見唐總理,只見他一身便裝,身後跟着三名隨從,徑直登上頭等車廂。火車隨即開往天津。這名職員急忙趕回內閣辦公地——鐵獅子衚衕內的前清陸軍部公署,向內務部總長趙秉鈞報告了唐總理的行蹤。趙秉鈞急報大總統袁世凱,大總統獲知後,一聲嘆息:如此,國事奈何!

唐紹儀是不辭而別的。抵達天津後,他的辭呈才從天津電報局姍姍而來。三個多月前(3月13日),唐紹儀受大總統之命,出任內閣總理一職。4月21日,唐紹儀組閣完成,在北京宣佈內閣正式成立。新內閣的各部總長、次長大多出席成立大會,各界代表和媒體人士紛紛前來觀禮,一派歡欣、蓬勃的場景。

時隔短短數月,堂堂內閣總理就撂攤子不幹了,袁世凱立即派總統府祕書長梁士詒前往天津遊說。在天津的利順德飯店,唐紹儀和梁士詒通宵長談。兩人在袁氏幕下共事多年,私交甚駕。唐紹儀推心置腹地向梁土詒道出了苦衷:擔任內閣總理的三個月內,溝通南北(北洋系和南方革命黨陣營),委曲求全,卻遭受各方阻撓,政治理想無法施展,不得已才掛冠而別。梁士詒苦勸無果。袁世凱心有不甘,隨即派出陸軍總長段祺瑞赴津勸說。面對說客,唐紹儀去意堅決,放出一句狠話:若要我留任,就用棺材來抬我吧。段祺瑞只得快快地無功而返。

無奈的大總統於6月28日在唐紹儀的辭呈上籤署了自己的名字。此時,距離他任命唐紹儀爲內閣總理不過短短108天。民國的首屆內閣至此垮臺。

唐紹儀出走—周後,十位內閣總長中先後有四位總長到總統府請辭,他們分別是農林總長宋教仁、教育總長蔡元培、司法總長王寵惠、工商次長王正廷(工商總長爲陳其美,但他一直沒有赴京就任,由王正廷代理政務)。他們都是同盟會成員。

袁世凱頗感沮喪。民國正值啓竈之際,他不想這麼早就與同盟會分道揚錦。大家的先後辭職讓他有種被人遺棄的感覺。

時間追溯至1912年3月10日,南北陣營達成協議,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三天後,大總統按照南京臨時參議院頒佈的《臨時約法》第四十三條,舉薦唐紹儀爲國務總理,委託其組織內閣。南京臨時參議院順利通過袁世凱的提議。

唐紹儀實在是國務總理的不二人選。他既是袁世凱二十多年的老部屬,又是南方革命陣營的新朋友——他和孫中山是老鄉,又在美國接受教育,政治理念與革命黨人相近。在南北和談中,他成功扮演了調和南北利益的角色。袁世凱對於唐紹儀的同盟會成員身份並不介意,他希望唐紹儀能成爲串聯南北陣營的中間人物。

唐紹儀的組閣之路並不順利。當時,雖然革命結束了,宣告退位的小皇帝寓居深宮一角,孫中山如約讓位,但平靜的表象之下其實暗流湧動,各派系力量明爭暗鬥,一刻未曾停歇。唐紹儀走馬上任,深知平衡各方利益是首屆內閣成功的關鍵。他提議將內閣的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實業、交通、司法、教育九部拆分爲十二部,即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工業、商業、農林(此三部由事業部拆分而來)、交通、郵電(從交通部拆分出來)、司法、教育。此舉的主要用意是在內閣中增加總長和次長的職位,以便多安排幾個人,緩和各派系力量在人事方面的爭鬥。不過,南京臨時參議院不買唐紹儀的賬,一番激烈的爭論之後,參議院最終只同意將事業部拆分爲工商和農林兩部。

讓唐紹儀感到苦不堪言的還有各部總長的人選問題。焦點匯聚在陸軍總長這個重要的位置上。南方革命陣營力推黃興,勢在必得。他們認爲,領袖孫中山已經把大總統的位置讓與袁世凱,那麼陸軍總長之職非黃興莫屬。袁世凱可不這麼認爲,亂世當政,終究還是槍桿子說了算,陸軍總長這麼重要的職位,他無論如何也不允許其落入革命黨人之手。在他看來,段祺瑞纔是陸軍總長的唯一人選。段祺瑞是追隨他多年的鐵桿擁歪,也是北洋系軍人的頭面角色。袁世凱明白,他的大總統頭銜背後是北洋新軍在撐腰,所以,當唐紹儀爲黃興力爭陸軍總長職位時,袁世凱態度堅決地說:如果芝泉(段祺瑞,字芝泉)不能擔任陸軍總長,那他這個大總統只好不當了。

革命陣營的二號人物黃興是不計名利之人,正當南北雙方爭得不可開交之時,他挺身而出,在南方軍界會議上聲明自己無意陸軍總長職位,更是聲淚俱下地懇請大家從民國建設的大局出發,不要苦苦相爭。其高風亮節可見一班。黃興退出角逐後,被袁世凱委以參謀總長職務,但他此時退隱之心已決,說什麼也不肯出任。這一職位遲遲覓不到合適人選,只得由副總統黎元洪兼任。

陸軍總長敲定後,唐紹儀擬定了其他各部總長的名單,即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趙秉鉤、財政總長熊希齡、教育總長蔡元培、司法總長王寵惠、海軍總長劉冠雄、工商總長陳其美、農林總長宋教仁、交通總長梁如浩。從名單上看,南北雙方人數相當(陸徵祥爲無黨派人士,長於外交,名聲在外,熊希齡爲前清官員,擅長理財;段祺瑞、趙秉鈞、劉冠雄、梁如浩出身北洋系,其餘爲南方革命黨),但是北方擔任的職位更重要,軍政大權在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