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欣慰的是,從現存的古籍文獻等資料中發現:千百年來,歷朝的文人墨客前來廬江周瑜墓、小喬墓憑弔者無數,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楹聯佳作,給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而小喬之墓在焉,有封無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磚,然冢之前後既犁爲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墓之尚完也,餘既使人荷鍤築其墳,復爲之詞,以告公瑾雲:。

合肥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文脈昌盛、人才輩出,

從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名人名單中

就可窺見一斑。

合肥歷史上的英雄、才子不斷湧現,

佳人、才女也層出不窮。

她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但都歷經傳奇,

書寫出屬於自己的一代芳華人生。

本期“趣讀合肥”

帶大家認識一下

廬州歷史上有名的才女、佳人們。

第一位登場的,是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小喬

“東吳名將推公瑾,南國佳人說小喬”。合肥市廬江縣,乃三國名將、東吳大都督周瑜故里。小喬,周瑜夫人、廬江媳婦。東漢太尉喬公(玄)之次女,原籍梁國(今河南商丘),後因戰亂徙居皖縣(今安徽潛山)。

《三國演義》中載:小喬國色天香,資貌絕倫,乃一代佳人。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從袁術那裏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摯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着一處深宅——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爲喬公故宅。橋公有二女國色天香,聰慧過人,遠近聞名。遂遣人禮聘,獲喬公允許,姐大喬嫁孫策,妹小喬配周瑜爲妻。《三國志·周瑜傳》:“……以瑜爲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後人常寫成‘喬’),瑜納小橋。”

小喬和周瑜乃美女嫁英雄,情深意切,恩愛無比。婚期13載,小喬一直跟隨軍中相伴夫君左右。周瑜征戰途中,箭傷復發於巴丘,小喬始終在他身邊照料護理。周瑜病逝後,小喬痛不欲生,扶柩東歸,寂守墓廬,撫養遺孤。公元224年,小喬病逝。根據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嫁雞隨雞,嫁犬隨犬”的倫理道德和葉落歸根的喪葬習俗,小喬死後葬於夫君故里,“葬廬城西門繡溪河畔真武觀西百步”,與夫君相守。

明朝詩人王永年有《周公瑾墓》:墓木如今劫火燒,今時潛水舊吳朝。悽悽兩冢依城郭,一是周郎一小喬。詩文客觀、真實地描述當年周瑜墓慘遭“劫火燒”的場景,同時記載了廬江城郭有“一是周郎一小喬”兩座墓冢這一史實。

小喬墓與周瑜墓一樣,平地起墳,有封無表,漢磚結構,面東背西,與周瑜墓遙遙相對約二里許。較爲詳細記述廬江小喬墓的有明末山東進士、清順治七年廬江縣令孫宏喆所作《小喬辭》:

餘賦公瑾絕句有云:至今古木殘碑下,徹夜秋風伴小喬,感慨系之。不知喬墓之近也,已而由公瑾墓西行,繞北岡數里,將至真武觀。而小喬之墓在焉,有封無表,土人呼曰瑜婆墩,相戒勿犯其兆磚,然冢之前後既犁爲田,而古甓缺裂已久,固不若公瑾墓之尚完也,餘既使人荷鍤築其墳,復爲之詞,以告公瑾雲:

大堤堤下水涓流,喬家國色古遺丘。上有靡靡之茂草,四角花磚繞一抔。

周郎盡瘁三十六,江淮哀痛吳主哭。胭脂色褪鏡奩移,曾在黃壚在華屋。

只今幽隧已成溪,東望周郎宰木低,里人喭甚勿復較,我將錦石列丹題。

○位於廬江縣的小喬巷

清康熙《廬江縣誌》(卷十四·冢墓)載:“真武觀西百步,周瑜之妻喬氏也。俗稱瑜婆墩,冢上多古磚,人不敢竊,動輒有咎。”此墓明崇禎時毀於兵亂,後經數次修繕。清末,小喬墓再遭破壞。抗日戰爭時期,安徽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王況裴(湖南衡陽人,名寧度,號綠野),曾主持依原樣修復。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尚有土冢荒丘,殘碑斷石。

值得欣慰的是,從現存的古籍文獻等資料中發現:千百年來,歷朝的文人墨客前來廬江周瑜墓、小喬墓憑弔者無數,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楹聯佳作,給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其典型的代表作有清著名女詩人陶安生(江蘇補用道廬江章玕夫人)所寫的《過小喬墓》 :

姊從君,妹從臣,英雄兒女俱絕倫。曲同顧,醪同注,豪氣柔情兩相慕。玉帳留連歷幾春?阿瞞銅雀願徒殷。風流已蓋三分國,玉樹瓊花盡後塵。可惜奇緣天也忌,周郎競繼孫郎逝。佳兒雖締兩家姻,後死尚違同穴誓。惟欣香冢近城隈,公瑾相望土一抔。想見月明荒野夜,英靈猶得共徘徊。

此詩深情地哀婉小喬生平且真實地記述了當年小喬“香冢”之狀,給人以遐想,發思古之幽情。還有小喬墓廬石刻上的一副對聯:小苑闢從今,對馬鬣一抔,秋風酒酹湖萍白;大姨渺何處,獨蛾眉千古,春雨香留墓草青。也都是從廬江流傳至全國,世人吟誦。

近1800年過去了,如今廬江縣不僅有小喬墓遺址,還有以“小喬”命名的道路和巷道,默默地紀念着這位千古佳人。

來源:文藝合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