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晗寒說:自己沒有想過以後的生活要做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不會餓死就行了,而沒有人會被餓死。馬百娟搬到寧夏後,想去酒店打工,做服務員,但是年齡不夠,也沒有工作經驗。

曾供職於外資銀行與央企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前陣子,《後浪》很火。

今天,我想要從另一視角分享一部紀錄片——《出·路》。

導演鄭瓊說,從2008年動念準備、2009年開始拍攝、到2015年底完成後期、到2018年6月上映,花了整整十年時間。因爲是獨立製作,前期拍攝經費全部用的是她的個人積蓄,過程非常波折。

整部片子,基本是哭着拍完的。片子記錄了6年裏,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

片中的三個小孩,來自於不同地區、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經濟背景。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

2009年,三個不同的孩子

馬百娟,12歲,山溝溝裏的小姑娘

馬百娟是個山溝裏的小姑娘,她的小學全稱叫“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鵲溝小學”。

她的小學,全校一共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馬百娟是裏面最大的孩子,已經12歲了,才上二年級。

他們家一直住着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元。

每天早上起來,就用水壺倒一碗水,然後把饃饃在水裏一泡,就這樣喫了。

放學回家,馬百娟要從井裏打水、餵豬、做飯、幹很多農活,還要收糜谷。路途中他們要下一個非常大的陡坡然後再爬上公路。

全家喫的也很簡單,就是頓白麪魚魚配着一小碟鹹菜。

農村的孩子,都有一個憧憬——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

校外,就是光禿禿的那片山。馬百娟和同學的繪畫課就是在山頭上進行的。她把大山畫在紙上,裏面有她對世界的憧憬,也有對北京的嚮往。

馬百娟很愛學習,也很喜歡上學。她每天都要大聲朗讀課文。

她朗讀的聲音很像一種獨特的歌聲。她有很多憧憬,也很想去嘗試。她一直說自己上完小學後,要上初中。

徐佳,19歲,城鎮小青年、高考復讀生

徐佳屬於農民工的一代,爸爸覺得他們沒有文化,在城裏打工受了很多屈辱。就算爬在地上也要讓孩子上學。

在經歷了兩次高考後,徐佳的成績依然是497分,又一次的失敗,讓徐佳覺得老天爺是不是在耍他。

他甚至有過想要輕生的念頭。

但是這一次,徐佳又一次選擇了回家復讀,他要上更好的大學。

8月25日回到咸寧,27日就開始了他的第三個高三學習生涯。

徐佳說,復讀本身讓人覺得有羞恥感、有壓力、有恐懼。而自己有段時間,整個人都會冒汗、手發抖,完全做不了題。

徐佳的母親在一家紡機廠做工,她覺得兒子以後找工作,外面都要有文憑、會做事的。而且城裏的孩子有選擇,但自己沒有選擇。反正徐佳已經這樣了,也不差那一年了,就再賭一年。

能上大學,在他們村子裏很少很少。徐佳說:“像我們這樣的小地方,村裏要是能出一個大學生,是很了不起的事。”

徐佳的壓力很大,他很在意考試結果。但是,他還是會調整心態安慰自己。他的父親去世了,但他心裏一直在想,也父親的墳頭前發過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把錄取通知書拿給爸爸看。”然後找一份好工作,給媽媽一個好的生活。

但命運還算是善待徐佳的,他最終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還算是不錯的學校。

對於小地方的孩子,高考可能是唯一一個能夠體現公平競爭的方式。

徐佳說,他現在考上大學,媽媽心裏真的很高興,每天也在盡最後一點力,幫自己完成學業。

袁晗寒,17歲,美院附中輟學生

袁晗寒是一個17歲就退學的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

和前兩個孩子不同的是,她的父母是北京人。從小就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高中在美院附中。與他們屬於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空間。

袁晗寒抱怨自己的老師,說她總是以跟自己較勁爲樂趣。還模仿老師的口氣:“袁晗寒,你告訴我,你今天留級了,你有幾個16歲?告訴我,說!你有幾個16歲?”

她退學後最大的問題,是怎樣去處理大把無聊的時間。

袁晗寒的家住在一個衚衕的大四合院裏,她覺得自己在家呆的很煩,每天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每天在家幻想,自己要做各種東西,然後就開始看書,不然就是看電影。每天,她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看電影。

身在福中的袁晗寒也很恐慌。但她恐慌的並不是沒事幹,而是擔心自己會不會一直這樣沒事幹。她認爲如果這個狀態只是一兩個月或者半年還好,但如果這個狀態持續幾年,足以把自己逼瘋了。

她說,自己的媽媽說總想開一家咖啡館。她覺得有戲,價格也能承受。但後來咖啡館沒有開。

她還想做一些裝置、想排話劇。後來開了一個酒吧,甚至還去過性用品商店賣東西。

袁晗寒說:自己沒有想過以後的生活要做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不會餓死就行了,而沒有人會被餓死。她認爲,如果一個人不想被餓死,就不會死的。如果真的想死,即使再富有,最終還是會被餓死。

三年後,三個孩子的變化

馬百娟:

當導演再次見到馬百娟的時候,她家裏已經從窯洞裏搬了出來,住進了有玻璃窗的磚房。但是,馬百娟已經準備退學了,準備和她的表哥結婚。那時候她15歲。

馬百娟的父親說:國家給了低保,他自己省喫儉用,把錢存下來,再加上讓孩子打工填補,自己就買了個新地方。新家生活條件好多了,起碼燒水不愁,自己種的加上別人送的,現在也能喫飽。不像在老家,老家真是把自己苦怕了,自己一點也不想念那個地方。

馬百娟退學,連正式手續都沒有辦。表哥去學校找老師諮詢,她就在大門外等着。

辦公室裏,表哥跟老師交流馬的學習情況。表哥覺得她腦筋反應太慢了,但老師一直說馬百娟作業都能寫的聊,學習還是有動力的。只是不念書連個招呼都沒有打,如果可以,還是希望她能繼續唸書。能不能考上大學不說,但起碼小學初中要念完。

在馬百娟表哥今年21歲,16歲就出去打工了。現在一家寧夏的陶瓷廠幹活。他父母年紀很大,整個家基本就靠他一人。

他搬到寧夏的前一年,得了牛皮癬,一直沒有錢治療。在他打工的廠子裏,工人最高的工資是3000元,但有的也很低,那樣的話就養不了家。不發工資或者拖欠工資的事也很常見。

馬百娟搬到寧夏後,想去酒店打工,做服務員,但是年齡不夠,也沒有工作經驗。人事經理問她年齡這麼小,爲什麼不上學了?她只靦腆一笑,沒有說話。

她還想再爭取些機會,哪怕在酒店幫忙掃地,但大堂經理告訴她:“一個是你年齡不夠,再一個現在都是鋪地毯,都沒有地可以掃;就算在前臺,也需要會操作電腦。”

馬百娟帶着遺憾輾轉在街頭小巷,那個背影看着很失落。

回去後,她坐在田間,她走在空地。看着有點迷茫。

村裏,馬百娟和鄰居街坊幾個和她同齡的年輕媽媽聊着天,看着她們比誰的孕肚更大。

再後來,導演再想拍的時候,馬的父親已經不同意繼續拍她了。如果不拿出2萬元的費用,就不讓再拍。

15年剪片的時候,馬百娟已經不再接導演電話了。

徐佳:

2012年,鄰近畢業,徐佳求職四處碰壁。但最終,他還是成功和一家江蘇的電力公司簽了合同。

徐佳說:“一直以來,我都很清楚的是,我的家庭狀況不允許我在學業上繼續深造,我必須儘快找到工作,維持自己的生計。但現實是殘酷的,工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找。在網上海投的簡歷,很少能有接到面試通知的。”

這和他理想中的差別很大。

雖然簽約了新的公司,徐佳還是心理不踏實,有點忐忑,很落空的感覺。有種把自己賣出去的感覺,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前途是否光明。

徐佳說: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很多東西都是不公平的。但我現在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存在。但是,我會努力去改變這種現狀。

幾年後,徐佳結婚了。他從大學開始談的戀愛,到現在也覺得應該要給對方一個歸宿。

徐佳說:“通常說成家立業,先成家,再去談事業。家裏這個環境,儘量早一點成家,讓媽媽也少一點辛苦少一點分擔。

對媽媽來說,兒子結婚了,對她來說是個很重要的事。結婚後,她就不用再那麼操心了。現在就由我來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袁晗寒:

袁晗寒最後還是去了德國,養了一隻兔子陪伴自己,並準備報考自己心儀的學校。

她覺得自己情緒不穩定,過去上學一會兒非常失落,一會兒又特別高興。

她在德國的時候,還丟過一次錢包。但錢包裏沒有錢,只有卡和學生證。卡要是掛失,她連房租都交不了。

袁晗寒說,自己有時候受不了呆在畫室,也不知道爲什麼,就是覺得自己不舒服,非常不舒服,會胃疼。

她看上去總是一副睡不醒的樣子,每天就是和遠在北京的母親聊生活、聊日常;或者找朋友玩。朋友開玩笑,說她是“失足少女”。

袁晗寒假期回國也會到國內來實習,覺得找點事情也比傻玩要好一些。但是,她覺得最好的狀態是能滿世界瞎轉悠,一會到這裏一會到那裏,不要固定在一個地方最好。因爲她不想呆在德國,德國對她來說太“無聊”。

當朋友問她以後什麼打算時,她說:“其實我對未來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打算,就是看看。先看看別人都是怎麼玩的,然後再看看這個環境缺少什麼…

再後來,她自己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

後記

導演鄭瓊說:

對於馬百娟,他爸爸覺得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反正大了以後要靠老公。因爲周圍的人都在給她灌輸那些讀書沒用,女娃要生孩子靠老公的思想,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好像這就是他們的一個出路;

對於徐佳,她對徐佳的生活環境批判比較多一點。覺得他們現在才二十多歲,可能要等到三十多歲的時候,纔可能把很多在這個社會里、在這個教育當中,植下去的一坨一坨的屎都要挖出來,然後你才能變成一個真的人。

對於袁晗寒,她不像徐佳那樣,在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她一直在對付“無聊”這個敵人。

所以,這個片子,她沒有一點讚美,但也沒有任何憤怒。

整部片,我是帶着孩子一起看的。雖然我敢肯定片子裏的大部分內容他都看不明白。但我依舊這樣做了。

看完後,我問孩子,你覺得馬百娟有出路嗎?他搖搖腦袋。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懂爲什麼和他年齡相差10歲的女孩會輟學。他也問過我爲什麼這個女孩不想辦法繼續上學。我沒有回答。

但我也有問他,你覺得這三個孩子哪個最有出路?他說最後一個。

整部片我沒有辦法過度解讀。因爲片源問題,只有馬百娟那集我找到了中文字幕,所以後面的沒有放太多動圖。

我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道能說什麼。因爲它記錄的實在太現實了。

我在片中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看到了曾經的小夥伴,還看到了一羣曾和我一樣迷茫過奮鬥過的年輕人,我甚至,還看到了一絲絲父親的影子。

同爲後浪,出路卻很不一樣。

最後,我想借助導演的話:

“在中國,不同人羣彼此之間是不瞭解的,也沒有交流和交集。但是,當你瞭解了另外一羣人的生活背景,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你就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爲。

出路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心靈的;出路不只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出路不只是社會的,更是自我的。”

資源免費領取《出·路》的觀看鏈接發給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