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璽是古代封建王朝代表無上權威的信物,由於,許多封建統治者選擇以玉質材料打磨御璽,所以,民間又時常將其稱爲“玉璽”。故宮博物院資深專家朱家溍先生講:“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

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御璽都是作爲各方勢力爭奪皇權的重要信物,許多精彩的橋段通通圍繞一方御璽展開。俗話說“天高皇帝遠”,皇權距離老百姓實在太過遙遠,所以,民衆對御璽的理解通常是口耳相傳。但是,在傳播過程未免以訛傳訛,裏面夾雜着老百姓豐富的想象力,使故事往往變得更加戲劇化。

比方說,最近幾年時常被搬上熒屏的《隋唐英雄傳》裏,就有瓦崗頭目李密祕密派遣王伯當帶着一塊御璽換回皇后,之後,一衆瓦崗英雄因此與李密反目成仇的橋段。說到這裏,想必朋友們會問,傳統的“御璽”與老百姓們嘴裏的“玉璽”雖一字之差,那麼,它們具體又有什麼不同呢?

衆所周知,“璽”有印章的意思,不過,平民百姓的印章只能稱作“印”,璽是皇室專用的。而御璽的“御”字則更簡單直白的指代這方大印爲皇帝專屬。民間傳說中的“傳國玉璽”表示的是璽的材料是玉,此玉璽與彼御璽若從字面上一較高下,則“御”字更能彰顯皇帝專屬的意味。

用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講,比如:一個正常運轉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會用到代表部門的印章,除此之外,還得有部門一把手的印章。放在古代皇宮這個大部門,官方的印章被稱爲“國璽”,而一把手皇帝的印章則是我們剛纔講到的“御璽”。

“僞滿帝國”尚書府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負責掌管象徵着滿清統治的“國璽”與象徵着溥儀皇帝本人的“御璽”。

尚書府,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又稱中書令,漢成帝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爲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道腦。魏晉以後,事實上即爲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職,後不復置,故唐代尚書省長官僅爲左右僕射。宋代爲親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師上,非實職,明廢。

根據史籍記載:僞滿政權的國璽約八十五平方釐米,上面端端正正的寫着“滿洲帝國之寶”。而溥儀本人的御璽則稍小些,上面寫着“皇帝之寶”,這兩方璽的材質都是碧玉,做工極其精細講究。

按照部門職能來看,僞滿政權的尚書府主事大臣實在是個清閒到不能再清閒的官。史料記載:第二任尚書府主事大臣袁金鎧原本是個滿腹經綸之輩,但是,自從走馬上任後根本沒有發揮的機會,只能在百無聊賴時替婉容皇后抄寫詩句打發時間。

雖說,每日的工作十分輕鬆,但是,尚書府主事大臣卻必須嚴謹小心,畢竟,負責的是兩方璽,這關乎皇室尊嚴。僞滿政權所頒佈的一切官方法令詔書的文印工作雖然不多,但卻怠慢不得。據說,尚書府主事大臣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上奏皇帝印信的使用次數和原因,一點都不能有所差池。

有後世學者認爲,東北的張大帥之所以能夠雄踞一方,進而有了逐鹿中原的實力,都是因爲他在舉事之初任用了大量有真才實學之輩。先前,我們說到的第二任尚書府主事大臣袁金鎧就是這羣能人中的典型。

袁金鎧比張作霖步入官場還要早,在張作霖歸降滿清後,袁金凱已是奉天議長,張作霖在謀取奉天實際統治權後,特地對袁金凱說了一句:“我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全都是仰仗六哥(也就是袁金鎧)的謀略,今後,不論軍事政治各種事務還希望您多家指點,我們共同富貴。”

之後,袁金鎧被這番話打動了,自此,始終追隨張作霖,在其鞍前馬後效犬馬之勞,幫助張大帥拿下東北其餘兩省。除了出謀劃策外,袁金鎧還向張作霖推舉了大量可造之材,袁金鎧推薦的王永江堪稱張作霖身邊文臣之最。

當時,就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形容張作霖的左膀右臂:“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從這就能看出,王永江對張作霖來說意味着什麼。在這裏我們不妨再來聊幾句題外話,張作霖對自己的成功之道有着極爲清醒的認識,曾如此對屬下說:“吾此位得自馬上,然不可馬上治之,地方賢俊,如不我棄,當不辭厚幣以招之。”

也就是說:“我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全都是憑藉馬上的功勞,但是,卻不能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各個地區的青年才俊,倘若不嫌棄我張作霖是個粗人,我會不惜重金禮遇聘作我用。”能夠在成功之後不膨脹,仍有千金買馬骨的領袖之風,可見,張作霖能夠從一方流氓成長爲雄踞一方的東北霸主,絕不是憑着粗野與蠻幹。

事實也證明,爲溥儀掌管印信這活計着實埋沒了人才,袁金鎧此等慧眼竟然不得不投身傀儡政權中掌管徒有其表的印信,這實是對這位滿腹經綸的人才的最大侮辱。

參考資料:

『《古代的“御璽”》、《“僞滿帝國”的“國璽”》、《張作霖的用人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