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維田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題圖僅爲配圖

鐵瓦車,也叫大眼兒車,是過去農家必備的生產工具。鐵瓦車分兩部分組成,上部叫車拍子,由車轅和車廂組成固定在一起,車廂在中間部位,在車廂與車轅結合部下緊貼車轅左右一邊一個有一寬一尺左右的木板,厚約四五寸,在木板中間的下方制有一半圓形的缺口,這個半圓形缺口朝下,和車輪上的車軸粗細相吻合,它是放在車軸上拉車用的。鐵瓦車的下半部是車輪和車軸,這兩者是固定在一起的。車輪是由兩橫一豎三塊木頭,兩橫木塊小、一豎木塊大,兩橫的木塊分上下對稱穿過一豎木塊的上邊和下邊固定,所組成的這個部件叫“車撐子”。車撐子的外圍用寬約三寸厚約二寸的幾塊木塊拼接固定,這些弧形木塊叫“車輞子”,車輞子拼接固定完後就是一個圓形的車輪子了。車軸是用一種硬度和密度極高的木材“楚榆”或棗木製成,這種木頭放在水中都不漂着,後來這種木材做的車軸都被船上車“木瓦”用了。車軸製成後中間略粗兩頭略細,中間直徑約8寸左右,兩邊車輪的一豎的這塊木頭在整個車輪的圓心處鑿一長方形榫眼,在車軸的兩頭各做一個和榫眼相吻合的榫頭,兩個車輪各穿一頭固定好,這個整體車輪就完成了。在車輪的整個外圍釘有和車輪厚度相同的鐵匠爐打製的厚鐵皮,轉圈分幾段圍起來,我們俗稱這種鐵皮叫“鐵瓦”,鐵瓦車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釘鐵瓦是爲了耐磨,因爲車輪在車轍裏直接接觸地面。一切完成後就在左右兩邊的車輪上每一個都留下六個大小不同的大大透眼兒,這也是叫“大眼兒車”的由來。這種車幾個人把車拍子往車軸上一搭立即就能工作,因爲它沒有軸承,只好在車廂的後部邊側長期掛一個長形敞口油壺,內裝一長把油刷和廢機油,邊走邊在車軸摩擦處抹油,以起到潤滑作用,走一段時間就抹一回。雖然現在看起來鐵瓦車既原始又笨重,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在農業生產中卻發揮了重大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