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起於江蘇,興於全國,是唯一發源於南方的全國性劇種,也是中國首批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傳統藝術。在崑曲六百餘年的發展歷史中,產生過無數輝煌而極具影響力的劇作。其藝術創作在清代中前期達到頂峯,《桃花扇》《長生殿》兩部鉅著先後脫稿,名動天下,被譽爲“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孔尚任和洪昇,兩個處於同一時代的文壇巨匠,在文學史上也被並稱爲“南洪北孔”。自此之後,崑曲乃至古典戲曲的創作中,再未能出現一部在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上超越《桃花扇》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清代傳奇《桃花扇》,是崑曲藝術的最後一座豐碑。

  然而,孔尚任因爲劇作享譽文壇名標學史,卻同樣也因爲劇作的影響力遭至罷職貶官,終身仕途無望。

  1684年9月,康熙帝玄燁曲阜祭孔,作爲孔夫子的“後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榮獲舉薦,御前講經。在這場三百餘年前的“百家講壇”上,孔尚任的“講座”令康熙十分欣賞,加之出於籠絡天下儒士之目的,孔尚任被從優額外授爲國子監博士,從此走上仕途。

  1699年,孔尚任十年採風十年撰寫《桃花扇》定稿。此時,他的上司戶部左侍郎田雯便常向他索取劇本,以先睹爲快。因爲史料的缺失,誰也說不清,借閱了劇本的田雯到底有沒有再把劇本借給別人,抑或這位提前知道了劇情的田大人有沒有四處劇透。但是,在這一年的秋天,康熙帝曾命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觀之”這件事,卻被作者本人記錄了下來。

  次年三月,孔尚任升任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不久之後,即以“疑案”被罷官。而事實上,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的觀點,都認爲這是康熙對於《桃花扇》的不滿。考慮到《桃花扇》中所涉及的明清易代的史實和對清軍屠戮揚州的間接描寫,再對比康熙初年株連甚廣的“明史案”,躲過文字獄的孔尚任,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一部《桃花扇》從構思到真正完稿,花了孔尚任二十年的光陰。1686年到1689年孔尚任前往淮揚出任河工,閒居揚州期間,就曾與明代的遺老耆舊如冒闢疆、黃雲等人往來結交,並親至梅花嶺、秦淮河、明孝陵等地探訪。鑑於董小宛與冒闢疆的婚姻和董小宛的出身,在孔、冒二人的交往中,冒闢疆恐怕不會少談對於往事的回憶,因此,很難說他到底給孔尚任“爆了多少料”。

  然而,在此之前很久,孔尚任就有了創作《桃花扇》的念頭,引起他這個念想的,是他的岳丈秦光儀。秦光儀是孔尚任族兄孔尚則的連襟,孔尚則在崇禎年間曾任洛陽知縣,南明弘光帝時官至刑部江西司郎中。明清動亂之際,秦光儀曾在孔尚則府中避亂居住,“得弘光遺事甚悉”,回鄉之後,秦光儀掌握的這些“史料資訊”也悉數告知了孔尚任。

  《桃花扇》一劇中最關鍵的情節——李香君血濺扇面,楊龍友點染桃花,即劇名《桃花扇》的由來,即來自於楊龍友的侍從親口相告於孔尚則之後又由秦光儀再訴說給孔尚任。口口相傳,並不見諸史料。

  雖然是依據史實而創作,然而對於劇中的主要人物,孔尚任卻做了一些與史實不同的改編,就現存史料來看,並沒有侯方域在避禍遠走之後又曾回來見過李香君的記載,李香君本人之後的生活也有多種說法。而侯方域則在清順治八年“出應鄉試,得中副榜”。二人雙雙出家入道的結局,是孔尚任的藝術創作。

  然而,孔尚任爲什麼要創作這樣一個結局?雖然孔尚任自己也坦承寫《桃花扇》目的在於“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個載體,想體現的是一個朝代的興亡。實際上,對於孔尚任來說,與其說這是“前車之鑑”,倒不如說這是以虛構的形式,說出了他不敢說卻又想說的話。

  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侯方域是作者自己的投影和折射。儒家的道德準則之一即以匡扶天下爲己任,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數千年來貫穿於整個由儒生形成的“士”這一階級當中,使他們對國家有着更爲強烈的責任感。作爲孔夫子的後裔,孔尚任的這種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會更爲強烈。

  身爲明末儒生領袖之一的侯方域,儘管也曾指斥時弊,怒罵閹黨,卻無法改變明亡清興、朝代覆亡的大趨勢。而孔尚任,在情感上雖然更爲傾向於逝去的舊時代,也依然要整頓衣冠,出仕新朝。這種情感上的矛盾與衝突,使他們在心理上有着更爲沉重的無力與羞恥感。孔尚任與侯方域們需要以某種行爲來對自己進行救贖,或者說完成想象中的救贖。

  所以,侯方域爲自己的書齋取名爲壯悔堂,而孔尚任讓侯方域與李香君放棄愛情和世俗的生活,以“自我流放”的形式,完成救贖。

  《桃花扇》一劇,雖爲清代傳奇巔峯,卻從此鮮見於舞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著名編劇張弘,依據孔尚任的原本,取其主幹精華,改編爲南昆版《桃花扇》。

  張弘在改編中,更加坦然地展現了侯方域作爲一個普通人的無力感。在大廈傾覆、王朝覆亡之後,侯方域出家入道更像是一種心灰意冷的躲避。這是歷史上文人們在現實中的無奈逃避和心理上的自我救贖,也是編劇“以人爲本”的悲憫與寬容。

  在這一版本中,爲了理想和愛情,張弘筆下的李香君踏上了尋覓之路,然而當她困累已極在寺廟門口休息的時候,卻並不知道那個躲在門後不敢開門相見的出家人,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心中侯郎。李香君的最後一句唱詞是:“不信侯生林下做垂釣。”她未必不知道侯方域已經出家,但她寧願選擇相信他沒有出家,而是依然在“爲國分憂,爲民解愁”。

  侯方域入道,李香君尋人,門裏門外永無相見之日,是孔尚任悲劇意識的強化,卻也是編劇給予李香君這個形象,給予執念者的救贖。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