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老板站在不远处,看着法院的人在自己公司门口贴封条,潸然泪下,又一家曾经在当地显赫一时的明星企业倒下了。

该企业曾经提出自己的宏伟愿景——整合全球资源,争当同业界的领导者。实现这个愿景分三步走:首先成为中国的领导品牌;然后成为世界的领导品牌;最后要成为该业界在全球的常青树。遗憾的是,企业还没迈出第二步就走到了生命尽头。

做大、跑快——快速膨胀,做多——多元投资,是该企业走向末路的主要原因。

该企业成立仅6年,一年一个台阶,跳跃式发展,很快就达到了几十亿销售额的规模。不仅如此,该企业还在主业以外的生物饲料、机械、轻纺、棉花与油菜生产、淡水养殖等领域多元投资,这使得企业原本就紧绷的资金链,更咔咔作响。

追根溯源,快速膨胀和多元投资造成的“投资额与利润额不成比例所引起的财务危机”是该企业垮掉的导火索。企业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资金链绷得太紧。资本金1个亿,销售额27亿,利润1个多亿,负债14个亿,其中银行贷款就有8个亿。能搞来这么多贷款也算本事,但过多的银行贷款使企业基本靠外部“输血”发展,自己没有健全的造血功能,一有风吹草动,银行就会申请查封冻结,从而危及企业生存。

“输血”的生存机制,有时还会染上其他病症。其中之一就是心理错觉。银行的钱本来不是自己的钱,但常常使人误认为借来的钱也就是自己的钱,看到财务风险也不太在意。这种时候,钱多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种钱不是用于生活消费,而是用于资本增值。资本的本性逼迫你必须不断地追求价值增值,不断地扩张。有人说,企业不扩张是等死,扩张就可能是找死。实际上,这是陷入了单纯扩张模式的沼泽。扩张压力太大时,企业家就会不断失去自我人格,变成资本人格,就像穿上安徒生童话里讲的“红舞鞋”,只能不由自主地跳下去,一直跳到摔倒、累死为止。

当然,企业出问题也不能全赖企业自己,外因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一些政府领导的极力信任和过度鼓励。提出“要求”,希望企业胆子再大一些,办法再新一些,投资再多一些;甚至会“指示”企业,用就要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做就要做最大的企业等等。当然,这里面有政府追求“GDP”和政绩的需求。

其次,政府给企业某些令人羡慕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如优惠的土地、减免税费等等,这自然会使人感到有便宜占,干劲十足,前程无限。

再次,银行的大力支持。

如此强大的外力却无意间将企业推向失败的旅程,很多短命企业的路径如出一辙——创业成功,远大抱负,政府支持,银行输血,盲目扩张,多元投资,管理失控,突遇危机,企业失败。

企业发展期间需要来自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是事实,可是如果支持过度,就等于是拔苗助长,最后非但苗长不起来,还会把原有的根基给毁掉。事实上,是内部非理性和外部非理性的叠加才导致了企业的迅速崩溃,但企业也只能赖自己不能自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毛泽东语)。

失败的企业往往成为媒体的追逐对象,成为管理学教育的案例。而企业自身也喜欢利用媒体,擅长炒作。比如那些争做电视台广告“标王”的一夜成名企业,追逐的就是那个“名”。可惜的是,企业是功利组织,单纯追名的一般都会出问题。名在前,实在后,实往往追不上名,也就是管理提升速度往往跟不上广告打出来的名气的提升速度。名在前,品在后,品往往追不上名,也就是质量控制水平往往跟不上名气的蹿升,久而久之,甚至不用时间就会出问题。秦池、爱多等一夜成名,三年倒掉,这些曾经的央视“标王”故事人们已经听烦了。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往往比较低调,善做实事,不做名人。追求品牌,但不为名声所累。

版权声明:本文为知本咨询-BEST管理沙盘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请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