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铖现北极)“探天、入海、追雾”——“雪龙”号在白令海科考初战告捷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左右,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穿越白令海峡,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

从7月27日进入白令海以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白令海公海开展了多项科考活动,成果颇丰、初战告捷。

“探天”——探空气球追踪气象要素

在白令海公海区域,队员们释放了此次北极科考的首个探空气球。

这是此次北极考察队首次“停船”作业,较好的海况给释放探空气球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条件。

释放探空气球需要多人协力完成。考察队队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晓姜告诉记者,这次释放的探空气球可以上升到3万米以上的高度。

探空气球可以观测到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并把数据传输到地面。通过对原始观测数据的计算和反演,可以刻画出大气的垂直廓线,从而了解整个大气以及边界层的条件。

“3、2、1!”队员们松开手,探空气球腾空而起。

白色的探空气球,装载着观测仪器,承载着队员们在气球表面写下的祝福——“快乐航行、平安回家”,飞扬在白令海的天空中。

图为队员们准备释放探空气球

“入海”——“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布放成功

除了“上天”,还有“入海”。按照计划,28日,考察队首次在白令海公海海域布放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

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红霞几乎一夜未眠,作为该项目的现场指挥,他从27日一直忙碌至28日凌晨。

28日北京时间5时左右,天色渐亮,参加布放水下滑翔机任务的考察队队员们已准备完毕。在“雪龙”号后甲板作业区,已经装载着观测仪器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等待着它在白令海的首次应用。

繁琐的布放准备工作虽已完成,队员们却依然隐隐担忧。水下滑翔机在我国近海和大洋地区已经布放多次,但在白令海和北极科考中却是首次应用,面临着一些挑战。

考察队队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丽娜告诉记者,位于中高纬地区的白令海磁偏角比较大,可能对水下滑翔机的导航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白令海较大的涌浪也容易干扰布放工作。

忐忑的心情并没有影响队员们专业的操作。随着一声令下,队员们将“海翼”缓缓吊起,再慢慢送入海中。北京时间5时23分,“海翼”成功布放在白令海公海,真正“张开翅膀”遨游在大海中,开始对海域执行剖面观测。

图为队员们在准备水下滑翔机的布放工作

“今天的布放工作还是很顺利的。”陈红霞告诉记者,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沟通、合理的作业人员设置、较为良好的海况,再加上全船人员齐心合力,促成了这次布放工作圆满完成。

“追雾”——国产观测仪器探寻海雾奥秘

像雾像雨又像风,随着“雪龙”号从上海一路北上,雾气茫茫的天气状况逐渐增多。

28日上午,海雾氤氲,考察队队员、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涛开始了他的科考工作。李涛是一名“追雾者”,在此次科考中,他们将利用“海雾能见度剖面仪”对海雾的物理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

这个仪器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它被装载在一个较小的探空气球上,随着气球升入空中。

图为李涛展示“雾能见度剖面仪”

“这个仪器是首次亮相北极科考。”李涛告诉记者,该仪器在应用领域也有着一定的价值:若能进一步研究揭示海雾辐射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就能通过海雾能见度剖面仪获得的数据推算观测区域的能见度,从而为船舶航线规划提供支撑。

“由于北冰洋海冰减少,开阔水域面积增加,导致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夏季北冰洋海雾形成频率增加。”李涛说,北极“追雾”旨在观测海雾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情况,为研究北极上层海洋热力学过程及其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基础。

挥别白令海 开启新征程

从上海出发以来,考察队还开展了多项观测活动,包括开展全航程走航海洋气象和上层海洋水文观测;开展大气成分、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海洋酸化和微塑料走航观测;布放ARGO浮标等,获取了大量观测数据和科学样本。

29日晚间,就在即将离开白令海之际,“雪龙”号遇上了璀璨的晚霞和曼妙的彩虹。队员们纷纷在甲板上合影留恋,留下这难忘的时刻。

图为队员们在甲板上与彩虹合影

30日上午,为了纪念进入北极圈,队员们在“雪龙”号直升机停机坪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组成“9北”“66度34分”等字样。队员们还把心中的祝福话语写在探空气球上,一同送入北极圈的天空。

据考察队领队朱建钢介绍,“雪龙”号将按照计划在北极圈内公海区域预定站位开展综合考察作业、冰站综合作业等,推进我国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下一阶段,考察队将集中在楚科奇海域开展海洋综合调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