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澎湃新聞了解,面臨當前低油價形勢,中國海油將在2019年桶油完全成本同比下降9%、創近10年來新低的基礎上,繼續努力降低桶油成本,全力應對低油價給生產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澎湃新聞5月13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瞭解到,根據國際油價變動情況,近日中國海油在保證國內投資項目比同期增加的前提下,通過降本增效等措施對年度投資作出相應調整,提出總成本降低不少於10%,通過推進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實現降本50億元、虧損企業治理工作要實現減虧50億元的新目標。

(原標題:低油價下中國海油自我施壓:經營目標不變,總成本再降10%)

新冠疫情抑制燃料需求、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全球石油公司正經歷“至暗時刻”,國內能源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嚴峻挑戰。澎湃新聞5月13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瞭解到,根據國際油價變動情況,近日中國海油在保證國內投資項目比同期增加的前提下,通過降本增效等措施對年度投資作出相應調整,提出總成本降低不少於10%,通過推進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實現降本50億元、虧損企業治理工作要實現減虧50億元的新目標。

在4月初召開的中國海油“堅決打好應對低油價挑戰攻堅戰”工作部署視頻會議上,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表示,要做好長期應對低油價的充分準備,利用低油價形成的倒逼機制,切實增強應對市場的競爭力。

低油價寒冬往往會倒逼石油企業縮減資本開支、在極限油價下爲了生存咬牙壓縮成本。在2014年至2016年的低油價週期中,中國海油是桶油成本下降最多的國內油企。據澎湃新聞了解,面臨當前低油價形勢,中國海油將在2019年桶油完全成本同比下降9%、創近10年來新低的基礎上,繼續努力降低桶油成本,全力應對低油價給生產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年度生產經營目標不變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和低油價雙重挑戰,中國海油表示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推動復工復產,保障國內油氣資源穩定供應。數據顯示,中國海油一季度生產原油、天然氣分別同比增長6.8%和8.1%。

對國內從事上游勘探的主力“三桶油”而言,在長期低油價環境中繼續推行增儲上產意味着特殊的壓力。對此,中國海油內部已明確提出,面對低油價,堅定生產經營目標不動搖。

2019年初,中國海油制定了強化國內勘探開發“七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探明儲量翻一番,國內原油年產量比2018年增長約1100萬噸。過去一年,中國海油國內海上三維地震和探井工作量雙雙創歷史新高,勘探成功率、油氣田發現數量和探明儲量均處於歷史高位,國內原油增產量佔全國增量的55%。

當前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仍有較大潛力,我國近海石油尤其是天然氣勘探仍處於初期階段。大力提升國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春節和疫情期間,國內120餘個在產海上油氣田全部正常生產,海上鑽井、陸地建造齊動工,上游油氣生產單位14個產能建設項目全部開工,渤中19-6、陵水17-2等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有序推進。

全員全過程全流程的成本管控

汪東進表示,中國海油將充分發揮上中下游一體化協同效應,形成專業化、市場化、集團化的管理模式,着力推動精益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着眼內部挖潛,多措並舉實現降本增效任務目標,加大全員全過程全流程的成本管控。

成本的壓縮來自內部精細挖潛。比如,今年以來,我國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採取各項降本措施和技術深入挖潛,確保在生產油氣田穩產增產:秦皇島32-6油田通過技術管理和優化等低成本措施,實現日增油220立方米;曹妃甸11-6油田綜合調整項目強化技術降本,提速提效縮短工期,油田羣產油量已超7600立方米/日。

全方位降本增效的同時,中國海油在油氣領域已設立實施5個科技重大專項,將提升自研產品技術能力和作業規模,提升作業時效、降低勘探開發成本。

汪東進稱,儘管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但全球能源行業清潔化、低碳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沒有變。

他說,近年來中國海油抓住數字經濟歷史機遇,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努力實現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跨越,通過建設“智慧海油”,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加快推動“智能油田”和“智慧油站”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