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猩猩。

前幾天P2P平臺小牛在線宣佈良性退出,聲稱“股東和高層不跑路、不失聯、不撤資,與全體出借人共進退”。

話雖如此,很多人還是擔心目前還有104.2億元借貸餘額的小牛在線會爆雷。

畢竟P2P的前科實在太多了,尤其是2018年頻密爆雷。

過去,猩猩也寫過幾篇關於P2P的文章,勸大家不要碰。

但還是有朋友不聽勸告,揹着猩猩偷偷上車了,爆雷時估計悔恨不已。

事實上,像P2P這種高風險的投機產品,哪怕監管了,也沒法躲過本身的產業生態問題。

所以國家才從2018年開始逐步整治P2P,目前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P2P其實是peer to peer的縮寫,簡單來講就是一個人把錢借給另一個人。

P2P平臺則是擔任連接雙方的中介角色。

國內最早的P2P平臺成立在2006年,到2012年已經有2000多家P2P平臺,大部分是民營的P2P平臺。

很多人說,P2P平臺和銀行的業務性質很像,都是讓把存款人的錢借給借貸人,賺取利息差。

但爲什麼銀行沒事,P2P卻一次又一次出現爆雷?

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銀行風險控制的能力非常高。

銀行擁有徵信系統,在進行借貸時,可以透過龐大的數據推斷能不能借給這個人或公司,以減少壞賬的出現。而民營系的P2P平臺沒有查詢個人徵信的能力,很難判斷借款人有沒有能力還債。

辦公室有個妹子曾經說,以前看TVB劇《絕代商驕》的時候,還羨慕女主佘詩曼“追數妹”的角色,放高利貸看起來酷斃了。

猩猩跟她說,試試P2P,保證能一嘗放高利貸的感覺,唯一不好的是可能會血本無歸。

現在欠錢人可都是老大,作爲債主是要花樣求他們還錢的。

更別提P2P平臺上的借款方大多數是企業,作爲個人出借方,根本沒有能力和企業抗衡,怎麼“追數”?

第二個原因是銀行有填補壞賬的能力。

銀行除了借貸業務,也有其他的收入來源,比如說手續費、佣金、諮詢費、管理費等。而且銀行可以自主運用存款去進行各種投資,例如購買債券。

然而P2P平臺沒有銀行牌照,只能靠躺着賺利息差,不能動用存款人的錢去進行投資。慘的是日常運營成本還高,一旦有人還不起錢,就無法從自己的兜裏掏錢補上這筆壞賬。

P2P平臺本質上是一個牽頭人,將想放貸的人和想借錢的人進行配對,然後自己賺點“中介費”。

講真的,猩猩認爲P2P和垃圾債券沒什麼分別。

都是掛着高息的名義,借給一些不靠譜的人,然後本息都得不到償付。

很可惜的是,大家雖然知道垃圾債券,卻對P2P不瞭解。

過去P2P還沒有監管的時候,P2P平臺把它包裝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打着“剛性兌付”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

不過,說是剛性兌付,倒也沒錯。

作爲借貸業務的P2P,應當剛性兌付的:借錢還錢,天經地義——

理論上,風險是由借款方承擔,而出借方是不存在風險的。

然而現在的借貸風氣變了,就像猩猩上面說的,現在都是跪求還錢,風險變相由出借方承擔了。

既收不到欠款、又面臨高昂獲客成本和高息剛兌,P2P平臺很容易就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根本無法持續經營。

當然還有一些P2P平臺故意利用“龐氏騙局”的套路圈錢,錢到手就跑路。

結果搞到P2P變得和投資差不多,都會面臨着虧損的風險——

剛性兌付不復存在。

不過老實講,這幾年打破剛性兌付的也不只是P2P,就連銀行理財產品都在逐步走向淨值化。

但這都是必然的趨勢。

當國家的經濟增速漸趨穩定後,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漸漸消失——賺錢越來越難。

對於企業層面而言,不能像以前隨便投資就能賺,反而隨時都有虧損倒閉的風險。

對於銀行而言,企業借款方賺不到錢,違約的風險越來越高,於是壞賬增多。自己都賺不到錢,自然無法再承諾客戶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了。

所以只能淨值化了,也就是不再跟你談保本、不再談預期收益率,而是學基金、股票一樣,有收益波動——

過去由投資機構承擔的投資風險,都慢慢轉移回客戶身上。

背後的邏輯就是爲了讓投資者自負盈虧。

某程度上講,《存款保險條例》的出臺是爲了商業銀行破產做準備的,明明白白地告訴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也會有虧損的情況。

講道理,這是很公平的事情。

投資本來就是在做風險對賭。

投資機構只是箇中介,輸贏都是自己的鍋。

當銀行存款都有虧損風險的時候,已經是進入“買者自負”時代的信號了。

而國家對P2P平臺的整治,更是意味着“剛性兌付”的時代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投資產品全面“淨值化”了。

猩猩奉勸大家,莫要再被高收益迷了眼,高回報總是伴隨着高風險——用廣東話來說, “貪字得個貧”。

還有便是,P2P平臺或許會慢慢消失,但是小額借貸還是會以新的形式存活着,甚至慢慢正規化。

所以請大家投資須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