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董卓以野蠻、殘暴的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給廣大讀者留下了“他就是一個壞人”的刻板印象,從而忽略了董卓的前半生。

  董卓的前、後半生,以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殺宦官,徵召董卓進京爲分界點。上述《三國演義》裏所描述的董卓,主要是在其進京之後,即董卓的後半生。在此之前,則是董卓的前半生。

  董卓的後半生是大惡人的半生,爲千夫所指,遺臭萬年,是失敗的半生,那麼,他的前半生又如何呢?

  實際上,諸位讀者只要多想一想也就明白了:何進、袁紹當時廣邀天下豪傑進軍長安逼宮太后,最後爲何只有董卓能夠獨攬大權?這至少說明了,董卓此人絕不簡單。

  董卓的前半生十分精彩,他從一個莊稼漢起家,一步一個腳印,歷任州郡兵馬掾、羽林郎、西域戊己校尉、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中郎將、破虜將軍、前將軍,直到進京之前任幷州牧,可謂履歷豐富,根基紮實,很是成功。

  董卓的成功之道:

  1、仗義疏財

  年輕時,董卓曾在羌中游歷。他臂力過人,射術精湛,可以佩帶雙弓,左右奔馳發射,加之又有意與各部落首領(豪帥)們結交,搞好關係,故而羌胡人對他都很畏懼。

  後來董卓回家種地,從遊俠兒變成了莊稼漢。有部落首領前來看望他,董卓家無餘財,就把自己的耕牛殺了來招待客人。部落首領大爲感動,回去後收羅到各類牲畜幹餘頭,贈送給董卓。因此,董卓以勇健俠氣而知名,被任用爲州郡兵馬掾,帶兵在邊塞巡邏守備。

  漢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任命爲羽林郎,跟從中郎將張奐,打敗了漢陽叛逆的羌人。董卓因此被封爲郎中,賜絹九千匹。

  但董卓並不把這些賞賜據爲己有,說:“記功的是我,立功的則是將士們。”於是把賞賜全都分給將士,一點不留。

  董卓仗義疏財,贏得了手下將士的擁戴。將士們又以戰功來回報董卓,使董卓逐步得以高升,從羽林郎升到西域戊己校尉,又從西域戊己校尉幷州刺史、河東太守。

  2、有勇有謀

  在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期間,董卓多次率部征討羌、胡,前後經歷百餘戰,取得不俗的戰果。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冬,北地先零羌和袍罕河關反叛,擁立湟中歸附的胡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爲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又聯合邊章、韓遂,殺害金城太守陳懿,攻打焚燒州郡。次年春,邊章、韓遂等以誅殺宦官爲名,帶領數萬騎兵入侵三輔,逼近皇家陵園。

  東漢朝廷於是任命董卓爲中郎將,與左車騎將軍皇甫嵩一道去征伐他們。後來皇甫嵩因征討沒有成效而被免職召回,邊章、韓遂等氣勢更盛。

  漢朝廷又以司空張溫爲車騎將軍,董卓爲破虜將軍,周慎爲蕩寇將軍,率步騎十餘萬,駐紮在美隧,保衛皇家陵園。此時,邊章、韓遂也進兵至美陽,張溫、董卓與他們交戰,總是失利。

  該年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芒長十餘丈,照耀邊章、韓遂營中,驢馬喫驚,嗚叫不已。邊章、韓遂認爲這是不祥之兆,打算撤軍回金城。

  董卓獲知此消息,大喜,次日就與鮑遊等人合兵一起向邊章、韓遂部發起進攻,結果大敗敵軍,斬首數千級。

  邊章、韓遂敗逃到榆中,張溫派周慎帶三萬人去追擊他們,另派董卓領兵三萬前去討伐先零羌。

  董卓軍行至天水郡望垣縣北,被羌胡大軍包圍,糧食斷絕,進退不得。

  爲了脫圍,董卓命人在河邊築了一道堰,裝作捕魚,卻悄悄地從堰後撤軍。等羌胡軍發現,派兵來追,河水已深,羌胡軍無法渡河,只好放棄追擊。

  當時,漢朝有六支軍隊上隴西,卻有五支軍隊有敗績,多少都有傷亡,唯有董卓的軍隊完整無損地退回到扶風。漢朝廷因此封董卓爲簾鄉侯,食邑一千戶。

  3、審時度勢

  公元186年冬,韓遂殺邊章和伯玉、文侯,領兵十餘萬,進軍圍攻隴西。隴西太守李參、涼州刺史司馬馬騰反叛,與韓遂聯合殺了涼州刺史耿鄙。此後,韓遂等又與漢陽王國組成四方聯盟,領兵再次入侵搶掠三輔,並於公元188年包圍了陳倉。

  東漢朝廷於是任命董卓爲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一道征討韓遂等。韓遂等被董卓、皇甫嵩軍打敗,內部出現分裂,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四方聯盟土崩瓦解。

  而此時的東漢朝廷,實際上也已經病入膏亡。董卓審時度勢,故而便有了擁兵自重、以觀察形勢變化的想法。

  公元189年,東漢朝廷徵召董卓爲少府。董卓以將士挽留,“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爲由,拒絕回京就任。

  到這時,東漢朝廷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董卓的控制,很是擔心。漢靈帝病重,試圖對董卓明升暗降,詔命董卓爲幷州牧,讓他把兵交給皇甫嵩。

  董卓又上書說:“臣既無深謀遠慮,又無壯舉,承皇上錯愛,使我掌管兵馬十年。士卒大小關係親近日久,留戀我對他們的養育之恩,願意爲臣盡力。懇請讓我在北州帶領他們,爲邊疆效力。”

  此後,董卓率部駐兵河東,虎視眈眈地等待時局變化。

  4、當機立斷

  漢靈帝駕崩,何進、袁紹謀劃誅殺宦官,而太后不答應,他們便私自召董卓等天下豪傑帶兵入朝,以脅迫太后。

  董卓認爲時機已到,得召後,當即率部回朝,並上書宣稱說:“中常侍張讓等人竊據恩寵,攪亂天下。臣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弄破惡瘡雖疼,勝似它侵入內部。從前趙鞅興晉陽之兵,以驅逐君主身邊的惡人。如今臣則鳴鼓到洛陽,抓捕張讓等人,以消除奸惡污穢。”

  原本一再推辭不願回朝的董卓,這一次跑得竟然比兔子還快。但董卓還是遲了一步,等他臨近洛陽時,宦官們已經殺了何進,袁術則聲稱要討伐宦官,領兵放火燒南宮,中常侍段珪等劫持少帝和陳留王連夜逃往小平津,朝廷亂成一鍋粥。

  董卓遠遠看到洛陽火光沖天,知道城內已然生變,於是當機立斷,領兵火速前進,天未明便到達城西,又聽說少帝在北芒,馬上率部前去迎接,從而一舉掌控朝廷大局。

  我不否認董卓是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惡人之一,但實事求是地說,董卓在成爲歷史大惡人之前,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有勇有謀,腳踏實地,步步高昇,不能不說還是非常優秀,很成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