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5月7日,“優愛騰”三大視頻平臺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家影視公司發佈《關於開展團結一心 共克時艱 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呼籲全行業共降成本、共克時艱,並表態將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提倡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新京報記者梳理了發出《倡議書》的9家公司在今年2月之後開機,以及將在今年內開拍,並擁有較高關注度的新劇約50部,發現其中集數超過40集的佔比接近半數,30集(含)以下的屈指可數。

2020年5月7日,“優愛騰”三大視頻平臺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家影視公司發佈《關於開展團結一心 共克時艱 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呼籲全行業共降成本、共克時艱,並表態將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提倡影視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發出《倡議書》的9家公司在今年2月之後開機,以及將在今年內開拍,並擁有較高關注度的新劇約50部,發現其中集數超過40集的佔比接近半數,30集(含)以下的屈指可數;古裝題材和IP改編劇依然備受青睞,數量蓋過現實題材劇集。

一、40集以上的劇集佔比近半

《倡議書》裏提倡短劇創作,是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呼應。《通知》於2020年2月6日下發,並要求自印發之日起,電視劇網絡劇拍攝製作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影視劇普遍在《通知》下發之後的3月、4月才逐漸開機。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了聯合發出《倡議書》的九家公司在今年2月之後開拍,以及將在今年內開拍,並擁有較高關注度的新劇共計48部。這48部新劇平均單部集數41.41集,而據國家廣電總局官網備案信息顯示,2019年全年備案劇平均單部集數爲38.02集。

48部新劇裏,集數在40集以上的22部,佔比接近半數(45.8%),其中不少已經確定由明星演員出演。包括由迪麗熱巴、吳磊[微博]主演的50集《長歌行》(華策);許魏洲[微博]、古力娜扎[微博]主演的45集《大唐明月》(優酷);楊冪[微博]、陳偉霆[微博]主演的55集《斛珠夫人》(騰訊);李現[微博]、春夏主演的44集《人生若如初見》(愛奇藝);周冬雨[微博]、許凱[微博]主演的48集《千古玦塵》(騰訊、檸萌);50集的《雪中悍刀行》(新麗);60集的《紫川》(慈文)等。

二、古裝、IP劇數量遠超現實題材

近年來,國家廣電總局多次提倡創作現實主義題材劇集,《都挺好》等劇的大火也確實帶起了現實主義劇作的風潮。此次9家聯合發佈的《倡議書》也指出,“廣大影視從業者在面對公共衛生事件這一特殊時期更要不懼困難,不辱使命,描繪沸騰生活,記錄偉大時刻,樹立時代豐碑。”不過,從9家公司今年已開拍和計劃開拍的重點新劇來看,“描繪沸騰生活”的現實題材劇集偏少,古裝劇和IP改編劇仍是創作的重點。

48部新劇中,古代題材17部,佔比35.4%。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9年12月作爲全年古裝劇備案數量最多的一個月,備案古裝題材12部,佔公示總數的12.63%。而在48部新劇裏的22部長劇(集數40集以上)當中,古裝劇的比例更是一馬當先,超過半數,多達12部,關注度較高的譬如《錦心似玉》《皓衣行》《鏡雙城》《長歌行》《大唐明月》《千古玦塵》《雪中悍刀行》等。

48部新劇中,IP改編劇共有21部,其中13部都是古裝,IP改編劇與古裝劇重合度頗高。Priest同名小說改編的《天涯客》和《殺破狼》,以及“肉包不喫肉”《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改編的《皓衣行》,因獨特的類型和大量忠誠原著粉而備受關注;《鏡雙城》《大唐明月》《千古玦塵》《長歌行》《斛珠夫人》因明星主演而引發熱議;《遇龍》從遊戲改編而來,相對小衆但自帶二次元吸引力。

這其中也有例外。正午陽光計劃今年內開拍的《落花時節》《喬家的兒女》,是IP改編也同樣是現實題材。兩劇分別改編自未夕和阿耐的同名小說,都通過主角個人命運的變化,展現時代的變遷。阿耐更是與正午陽光合作《都挺好》《大江大河》的作者,她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一脈相承。耀客傳媒的新劇不多,但多以現實社會爲背景——《浴火》(36集)是當代涉案劇;4月開機的《在一起》(20集)則講述了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動人故事。

三、都道短劇好,爲何拍得少?

新京報記者曾統計2019年至今播出的關注度較高的103部劇集,通過分析它們的集數和豆瓣評分發現——總體而言劇集的集數與口碑成反比,集數越多的劇口碑和評分越差。觀衆的確苦“注水劇”久矣,他們更期待看到每集內容都足夠精彩的口碑劇、精品劇。不論是總局下文遏制“注水劇”,還是9家公司發《倡議書》表態要響應號召創作精品短劇,都是對觀衆這種合理需求的正向回應。但是,爲什麼到了實際操作中,卻變得難以實現呢?

魔瞳影業CEO、製片人張阿瞳此前接受新京報專訪時直言,從2017年開始,視頻平臺、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行業協會都發過一些“倡議書”,但對於行業的正向引導沒有那麼大,關鍵在於這些“倡議書”或者“聲明”更多的是在喊口號,在細則和執行層面欠缺思考。他認爲只有各方充分溝通,制定出可以執行的細則,而不是停留在大方向上,“口號”纔會有價值,不然就會是“狼來了”的狀態,你喊你的,我做我的。

與平臺合作過的製片人H向新京報分析指出,在現有的按集購劇的模式不改變的情況下,拍40集乃至30集以內的短劇和影視製作公司盈利之間是有衝突的,但這對購片方是有利的。可如今視頻平臺身份多元,既是購片方也可以是製作方。以發《倡議書》的9家公司來說,有的視頻平臺還是影視製作公司的大股東,互相的關係錯綜複雜。“創作精品短劇是正確的方向,表態是一定要表的,但表態和實際做到,中間肯定會有時間差。如何把這中間的關係和利益理順,摸索出適應精品短劇的製作和購銷模式,需要時間也需要實踐。”

至於爲什麼視頻平臺和頭部影視製作公司現在依然青睞集數偏長的古裝與IP改編劇,他認爲是消化存量IP和市場慣性所致。“早幾年平臺和製作公司都花大價錢囤了大量古裝IP,有些版權快到期了,如果不開機‘消化掉’,就等於賠錢顆粒無收。另外,從商業邏輯來說,大家都希望做爆款,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年的大中小爆款劇數量更多的是現實主義題材多還是古裝,是IP改編劇還是原創劇?”

製圖/許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