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抱怨,爸爸們說自己也照顧了寶寶,可他們中的大多數,最拿手的事就 是“搶奪勝利果實”。其實,爸爸在寶寶的成長中也是肩負重任的,隨着寶寶擺脫奶瓶、尿布,爸爸會開始慢慢登場,扮演給寶寶引導和力量的角色。

爲什麼會這樣?其實這跟寶寶早期更多需要生活照顧,而漸漸長大則十分需要精神引導有關。

揚長避短:培養出色的寶寶,營造甜蜜的家

身爲女性,媽媽往往從小處着眼,注重細節,顯得更沉靜、更精細,更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瑣細的事情。加上小肌肉羣發展得比男性好,女性做起精細的動作,比如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等,相對得心應手。

作爲男性,爸爸往往更有大局感,更多地從大局看問題,而不十分看重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這決定了他們在生活小事上往往是“差不多先生”的水平,只要大體ok,媽媽不必要太苛責。而男性的運動能力常比女性強,那麼,就讓爸爸負責寶寶的體育鍛煉和外出探險遊玩吧。

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性注重思想交流,女性則更偏愛情感交流。和寶寶的相處也一樣。爸爸更多地和寶寶談理想、談未來,給寶寶理性地分析生活,引導寶寶面對困難,適應社會。他們在意和寶寶思想上的碰撞,而常常忽略和寶寶肢體的接觸。

媽媽則相反,她們喜歡和寶寶有親密感,更多地擁抱寶寶,用肢體接觸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增強寶寶的感受。所以,小時候由媽媽來哄寶寶睡,給寶寶講溫情的故事,或哼哼兒歌,寶寶會更有安全感,感覺更好,睡得更香。到寶寶長大一點兒了,有一定理解能力了,可以把講睡前故事的任務交給爸爸,給寶寶講更多生活化的故事,暗藏人生智慧的故事,寶寶能從故事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寶寶成長的某一階段,媽媽或是爸爸需要做不同的工作,或做更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當爸爸們和媽媽們停止抱怨,換位思考,就能夠開始理性地去思考各自的長處和短處,進而揚長避短,各顯身手,培養出色的寶寶,營造甜蜜的家。


“媽媽難當”更多來自切實的身體感覺

從懷胎十月的艱辛,到痛不欲生的分娩,再到哺乳和養育,其中的酸甜苦辣,做過媽媽的都深有體會。特別是寶寶1歲之前,晚上睡個好覺都成了奢望,更不用談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關注自己了。

傳統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而時下,肩挑工作和養育寶寶雙重擔子的職業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既要主內又要主外,不僅要把家經營好,在社會上也要拼搏,同樣承受方方面面的壓力。

“爸爸難當”更多來自精神上的責任感

在男人眼裏,“好爸爸”並不一定是給寶寶餵奶、哄寶寶睡覺、幫寶寶洗澡、給寶寶換尿布,這是媽媽該做的事。他們深信自己能在寶寶成長的道路上,在寶寶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發育上,在寶寶的社會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雖說都有職場的壓力,但社會對男女的性別角色期待的差異仍是客觀存在的。養家餬口的重擔在大多數家庭中仍然主要是在爸爸身上。

其實,爸爸在寶寶的成長中也是肩負重任的,隨着寶寶擺脫奶瓶、尿布,爸爸會開始慢慢登場,扮演給寶寶引導和力量的角色。寶寶的將來要向什麼方向發展?有沒有好的性格和能力?怎樣才能讓寶寶更好地適應社會?有什麼方法可以引導寶寶、鼓勵寶寶……在這些問題上,多數的爸爸是盡心盡力的。而這些問題的難度偏偏又很高,爸爸只能自己去努力探索。

當爸當媽都不容易!媽媽調適不平衡的心態,爸爸也不要抗議。無法否認,爸爸、媽媽都在爲養育寶寶而努力,只不過大家承擔的工作不同,遇到的難處不同。如果大家不能換位思考,習慣於彼此指責,加上忙碌中溝通太少,就無法真切地體會對方正在做的事和正在經歷的“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