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兩人的努力下,褚宏生將旗袍搬上了T臺,讓手藝人的技術再一次驚豔了世人的目光。褚宏生的一生都在與旗袍打交道,他用他的手藝爲自己掙得了成功,被人尊稱"旗袍大師"。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這句話足以描繪旗袍的美。時光賜予了它歲月感,綾羅綢緞給予了它高貴感,手藝人爲它增添了優美感。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纔會是生靈。

有這麼一個手藝人,終生與旗袍爲伍,從16歲到98歲,他們相伴走過了無數春秋,見證了歷史變遷,創造了無數佳話。

他就是上海灘最後的旗袍裁縫,褚宏生。他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注入了無數的心血,做旗袍82年,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爲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

沒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褚宏生的成功彷彿輕而易舉。

16歲那年他拜當時上海灘最富盛名的裁縫朱漢章爲師,學徒僅僅2年時間,他便因爲影后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一舉成名,在旗袍圈大放異彩。

2年的時間成就了一代旗袍大師。不管誰看來,他的成功都異常順利。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他不是朱漢章唯一的學徒,也不一定是他最具有天賦的學徒,想要從這麼多學徒中脫穎而出,褚宏生能做的只有比其他人更用心,更努力。

若一個人比你有天賦,還比你努力時,那他一定比你先成功;若一個人不比你有天賦,但是比你努力時,那他一定會成功;褚宏生恰巧就是第一種人。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爲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爲影后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筆訂單將改變他人生的軌跡。

他當時因爲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新穎而又大膽,但若失敗他的旗袍生涯也可能有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一經面世,就得到了衆人的追捧。

爲胡蝶量身定做的旗袍完美地切合了她的身材,兩者交相呼應,驚豔了時光。八十年後,這件蕾絲旗袍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褚宏生沒有遇到這條路上的荊棘,反而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手藝人的成熟

褚宏生在胡蝶之後,吸引了當時其他人的目光,訂單源源不斷,褚宏生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在20世紀,褚宏生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因此他也被稱爲 "一個世紀名媛背後的男人"。

名氣無論多大,手藝人終究是靠自己的手藝喫飯。這些人會因手藝來,也會因手藝走。褚宏生看的太清楚了,名利面前他沒有迷了自己的雙眼,該練的手藝他從來不會落下。

當時的老上海旗袍風靡,裁縫鋪的生意也格外激烈,今天這家出新繡花,明日那家有新的針法。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旗袍的製作上更是如此,褚宏生爲了讓自己的旗袍在上海灘立於不敗之地,儲宏生對細節更加註意,爲了與時令相呼應,他甚至需要做12件旗袍,親手縫製12顆盤扣,每顆盤扣一種花形。

手藝人從來不能放棄自己的手藝。褚宏生的旗袍生涯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在機器化如此發達的今天,他也不曾動搖。他說,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

每一件旗袍都是褚宏生親手量過尺寸之後的設計,一針一線都傾注了他對旗袍的感情。手工製作的旗袍彷彿有生命,能和穿旗袍的人相互成就,保證兩者之間的平衡,共同營造優雅的韻味。

對細節的把控,對手藝的熟悉,終成就了一代旗袍大師。

手藝人的傳承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蘇聯思想的影響,旗袍漸漸沒落,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沒有了客人的褚宏生淡然地接受了這種改變,他放下了手中的針線,一度爲自己的旗袍生涯畫下了句點,直至遇見了那個人,周朱光,他與旗袍再續前緣。

年齡漸長的褚宏生本可以就此退休,安度晚年,實際上他也如此做了,但安然的歲月卻沒有熄滅他心中的火,周朱光的出現讓心中的夢再一次燃燒了。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周朱光想讓海派旗袍重現上海灘,而褚宏生曾是海派旗袍的領軍人物,兩人一拍即可,相見恨晚,開始了讓海派旗袍重現昔日風光之路。

在兩人的努力下,褚宏生將旗袍搬上了T臺,讓手藝人的技術再一次驚豔了世人的目光。而海派旗袍隨着時代的發展,較之之前有了新的變化,正一點點慢慢融進人們的生活中。

只是啊!如今的社會步調太快了,像從前那些能靜下心來學習旗袍的人鳳毛麟角。如今的海派旗袍看似風生水起,這一切也不過是因爲儲宏生和他的手藝還在,如有一天他不在了,在現代化的衝擊下,純手工的旗袍手藝又該何去何從呢?

褚宏生的一生都在與旗袍打交道,他用他的手藝爲自己掙得了成功,被人尊稱"旗袍大師"。但他自己卻始終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普通的旗袍裁縫。可能是這份謙恭才讓他在無數的名聲中仍堅持初心,可能是這份謙恭才讓他時至今日還堅持純手工,今已成絕唱。

褚宏生的一生是幸運的,在入門時遇見了朱漢章,在關門時遇見了周朱光,帶着他與旗袍再續前緣。他能用自己的手藝將旗袍帶到T臺,帶到紐約,讓旗袍在國際發揚光大,何其幸運!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衝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