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長久保存 紫禁十八槐 這一景,應及早準備更替,決定在原有古槐之間,穿插錯落地栽植一批槐樹,數目也在十八棵左右。在北京故宮太和門外、武英殿之東,有一座斷虹橋,在斷虹橋北的道路兩旁,疏疏朗朗地分佈着滿洲入關而種植的槐樹,這就是著名的“大清紫禁十八槐”了。

在北京故宮太和門外、武英殿之東,有一座斷虹橋,在斷虹橋北的道路兩旁,疏疏朗朗地分佈着滿洲入關而種植的槐樹,這就是著名的“大清紫禁十八槐”了。這些古槐種植的年代已無可考。最粗的,幹周竟達4. 7米(胸徑147. 7釐米),三個身高1.60米的人才能合抱。樹最高的達21米。

《舊都文物略》載:“橋北地廣數畝,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蔭,頗饒幽致。”名曰十八,今天尚活着的只有十七棵,或者說是十六棵半。因爲其中一棵早已枯死,卻在根部萌生了一棵小苗,此即半棵之由來。由於這些樹木年代久遠,形成難得的綠蔭,很早就成爲紫禁城中的一景。

1956年,故宮博物院園藝顧問謝鴻賓先生建議,用樹徑一尺的槐樹一株,先行摘去上帽(樹冠),然後移植到這裏的空地上,以符十八之數。他具體提出,可以選用九龍壁(錫慶門內)旁邊的槐樹。當時主管庭園的考慮,古樹這種文物,畢竟有一定壽命。這批古槐已經很老,樹勢也不甚佳。爲了長久保存 紫禁十八槐 這一景,應及早準備更替,決定在原有古槐之間,穿插錯落地栽植一批槐樹,數目也在十八棵左右。一旦老樹壽終,它們便可接班,形成新的十八槐。

“十八槐”之所以出名,不僅因爲它們的“古”和集中,還因爲佔了地利。大清國這裏是一條宮中要道,滿洲皇帝皇后、王公大臣進出西華門時,往往都經過此處。慈禧老佛爺從頤和圍回宮,照例進西華門,沿着武英殿門前的道路往東,然後折向北行,過斷虹橋去壽康宮或壽安宮。再說這裏是莊嚴巍峩的宮殿旁的一塊難得的野趣的開闊地。過了雕飾精美的斷虹橋,頓覺豁然開朗,滿眼清翠,在一把把巨大綠傘蓋似的古槐濃蔭下,誰不會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呢。

滿族文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