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借第二次工業革命崛起,成爲五大傳統強國之一,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工業產值爲歐洲第一。但是,德意志的崛起與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產生利益衝突,爲此在半個世紀內主動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企圖打破舊秩序,但兩次都歸於失敗。除了敵對勢力太強大的原因,德國的地緣形勢也註定了它的失敗。


德國位於歐洲東部,東部是波蘭、捷克,南邊是奧地利、瑞士,西邊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邊有丹麥,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被稱爲“歐洲的十字路口”。鄰國越多,敵對勢力越多,國防壓力就越大,歷史上的德國一次又一次地被分裂,最多時曾分裂成360多個邦國和1500多個半獨立領地,直到1871年才由普魯士王國完成了統一,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


除了陸地上的不利形勢,德國的海洋形勢也同樣惡劣。衆所周知,資本主義強國都是海洋強國,最基本的條件是毗鄰大洋,有優良的出海口,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都具備良好的海洋形勢,只有德國是個例外,它沒有能和大洋直接溝通的口岸,出海的水道也被鄰國嚴重限制。民族分裂加上海洋形勢不利,德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原始資本積累,以至於不得不發動世界大戰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

從地圖上看,德國只有北部臨海,但海岸線被丹麥和斯堪的維亞納半島一切兩半,東半部分是較爲封閉的波羅的海,不具備出海條件,西半部分是北海,只有穿過北海才能進入挪威海和大西洋,極易被敵國封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正是因爲沒能突破英國艦隊的封鎖,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日德蘭海戰中,儘管德軍艦隊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也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在港口內,在戰爭中毫無作爲。二戰時,德軍吸取日德蘭海戰的教訓,不再以艦隊與英國正面抗衡,轉而發展無限制潛艇戰,可惜還是未能扭轉敗局。由於沒有一支強大的艦隊,德國只能從本土獲得戰爭資源,而英國卻可以從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斷地調運物資,甚至可以把軍工廠放在海外殖民地,以躲避德國空軍的轟炸,這個優勢也是德國無法相比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