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评说历史趣事、为你解密中国各朝代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放松心情,吸收历史精华掌控自己人生,无往而不利!我们的每条解密都会做到有理可言、有据可依,我们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解密档案!

康熙即位同年(1661),郑成功亲率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为中国在历史上立下不朽功勋的英雄人物

但由于郑氏政权坚持抗清立场,台湾遂成为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康熙自继位以来,一直以收复台湾为己任,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剿抚并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亲率水师3万余人、战船300余艘进攻澎湖。澎湖激战,郑军阵亡1.2万人,投降5000余人,郑军主力尽灭。

八月,施琅大军进入台湾,郑克塽率属剃发投降,献上了延平王金印。历时二十二年,康熙终于完成统一台湾的夙愿。

台湾归降的消息传到京城,正值中秋佳节。康熙亲自赋诗嘉奖施琅,复授他靖海将军,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并赐御袍及其他御用品,以示褒扬。

应该说,康熙能够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关键在于康熙的知人善任,他既没有御驾亲征,也没有具体的作战方略,而是选用了几名得力的官员。收复台湾,主要依赖于两个人,一个是“疯子”姚启圣,另一个是“狂人”施琅。

施琅是由姚启圣推荐给朝廷的。施琅有能力,这康熙是心知肚明的,但施琅报效清廷,却经历了一个三落三起的过程。

顺治三年(1646),施琅跟随郑芝龙降清。曾从征广东,平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但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郑成功招施琅,双方没有谈成,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于是杀了施琅父亲及家人。

顺治十三年(1656),施琅再次跟随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入福建攻打郑成功,被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

1659年,清廷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康熙元年(1662),施琅被擢升水师提督。后与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并招募荷兰水兵,乘胜攻取金门等岛屿。康熙三年(1664),加靖海将军。

康熙七年(1688),施琅上疏台湾应该急攻可下。康熙下旨兵部议奏,结果恰恰相反,不但没有采用施琅建议,而且还裁撤了施琅的水师提督之职。施琅虽然被授予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但却远离了台湾。

李光地

施琅的第三次起用,虽然是出于姚启对的推荐,而且是多次保荐,并“以百口保其复任”,但起实际作用的,却是来自康熙的亲信大臣、内阁学士李光地的保荐。

李光地是康熙身边智囊团中的一流人物,不但出身福建,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一的耿精忠的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

据李光地的《榕村语录》记载:施琅留京凡三年,长居京师宣南。期间,他虽然生活困难,但他壮志未酬,仍然密切注意郑氏政权的动向。他深入研究有关海战的兵书战策,以备朝廷之用。施琅曾请人向李光地致意,“上问将,千万为渠区域留意。”

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的一天,诸臣启奏完毕后,康熙帝将李光地留下,谈及对郑氏招抚、用兵之事。对于用兵和攻取澎湖,康熙帝他心中有无可任为将的人选,李说:“命将,大事!臣何敢与?”康熙又说:“就汝所见,有可信任者,何妨说来。”李则对以:“都难信及。但计量起来,还是施琅。若论才略,他人实无其比。”

康熙帝在内廷召施琅问计。施琅精辟论述了清、郑的形势及用兵之道,康熙帝大悦。同月,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

《榕村语录》还披露了康熙任命施琅的真实背景:康熙十九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上《三难六不可疏》,陈说台湾断不可取,认为贼将刘国轩“智勇不可当”。康熙帝大怒:“我认为他(万正色)有本事,委之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因此把万正色调为陆路提督,而任施琅为水师提督。

康熙任用施琅,就是因为认定他会比刘国轩还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知道这段历史是否让您有所触动,以史为鉴,让我们做更好的自己。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