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臨近兩會,以消費拉動經濟的話題甚囂塵上,數字消費券的常態化使用,備受業界關注。

今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佈《數字消費券助力中國經濟"疫後"重建》研究報告。報告認爲,數字消費券可作爲常態化政策選項,應當確立消費券發放的國家標準,以確保消費券發放效果的最大化。

報告指出,此次我國各地政府發行的數字消費券,具有"見效快"、"槓桿高"、"易監測"等明顯優勢。

報告分析認爲,面額較小的消費券對"必需型"消費拉動效應顯著,面額提高後可拉動"享受型"消費,合理的消費券門檻設置可以大幅提升消費券使用效率。此外,杭州、紹興等地每輪消費券的核銷率都大幅提升,說明成規模、持續多次的發放更容易刺激消費者積極的申領和使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鬍濱表示,數字消費券不僅可以雪中送炭,還能錦上添花,不僅是短期政策,更要作爲一項長期的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用於促消費、定向扶持低收入人羣,乃至精準扶貧等領域。

"從長期來看,經濟實力較弱地區仍是拉動我國內需的重點區域,在這些地區發放數字消費券既具備可行性,也具有針對性。"胡濱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較高的中低收入羣體和需求收入彈性相對較大的商品"精準"施策,運用消費券政策刺激消費和促進經濟復甦將會收效更佳。

報告還建議,政府在選擇數字消費券發放平臺的時候,應該遵從 "四大標準""八大能力",並確立消費券發放的國家標準,爲大規模、長期化發券提供技術保障。

"數字消費券政策實現預期目標的首要前提是用戶的實名制,確保消費券發放至真實及特定消費手中。"報告顯示,選擇實名制程度不高或者合作商戶有限的平臺,容易導致資金流失、民衆參與度不足、消費券發放時間長、覈銷率不高等問題。同時,數字消費券要嚴防黑灰產,保障資金安全,應選擇具備金融級風控能力的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