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是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文人,他有着诗人的气质,生性忠贞而倔强,但是远大的政治抱负始终不能实现,时时处于小人的诋毁诽谤和崇高的美政理想的矛盾中,屈原是非分明的个性更加凸显。在这篇自叙性长篇抒情诗,屈原记录了一生复杂的心境,回顾自己的政治历程,从一位抱着"美政"理想的有志之士,到无路可走的绝望者,屈原将自己政治道路与小人的斗争过程抽象为美与恶的势不两立,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徘徊、绝望。

大家好,我们的烨霖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中国的诗人大多是"发愤著书",高昂的政治热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所以内心苦闷,作文以排解。自沉汨罗,是屈原最终选择用生命来表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证明自己没有被世界抛弃,他捍卫不只是个人的理想,也是对荒谬的国家的反抗,作为诗人的屈原,用真实的行动完成了"伏清白以死直兮,余虽九死而未悔"的生命模式。一个无法实现理想的人,仍然坚持寻找实现理想的方法,诗文是他表达自我的途径,屈原就是这样的典型。"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生命终结模式,成为了一种包含古典崇高意义的生命观念,引发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共鸣,使他们在政治理想落空时获得无声的慰藉。
一、"孤伟而死"的失败政治家
屈原一生都是在为政治奔波,诗人并非是他立身的目标。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出身高贵、才华非凡、又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所以屈原之死意味着屈原政治生涯的彻底失败。
据屈原自述,他有着高贵的出身和贵族血统。《离骚》中,屈原开篇便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自述自己生在与楚王同姓的贵族,而且从小修养美德,有着高尚的品格,不凡的出身让是他立志将来报效楚国的缘起。
如果只是出身高贵,并不能促使屈原走向政治。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政治上却并不浪漫,而是一位清醒、理智的士大夫。长大之后,因为杰出的才能被召入兰台之宫,擢升为司徒,这段时期,屈原获得了怀王的信任,也正是此时,屈原的"美政"理想开始有了雏形,其核心就是选贤举能和修明法度。在外交上,屈原也主张联合齐国来抗秦,《史记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肯定了屈原卓尔不群的才智,评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可是,出身高贵又才能突出的屈原为何在政治上屡受打击呢?小人的诬陷和君王的不信任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屈原是如何对待小人的诽谤和君王的不信任的。
屈原最初受信于楚怀王时,受命"草宪",但是秦国派来的张仪贿赂了靳尚、子兰,他们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怀王心生芥蒂,屈原逐渐被疏远,降为三闾大夫。贬官流放的现实对屈原造成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渔父》中,屈原描述自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陷入了不可解脱的生存困境。由此看来,在受信任时,屈原能够发挥才能,甚至在楚国进行了促进国家富强的改革,修明法度。但是,当被旧贵族诋毁时,屈原很明显缺少应对争斗的能力,他不善于在怀王面前表达自己,对小人的谗言也不善于澄清和辩卫,而这与屈原孤傲而倔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屈原的性格孤独而倔强,生活在巫神传统浓郁的荆楚大地,继承了楚人桀骜不驯的地域性格,在《天问》中敢于向天发问;同时屈原有着积极的进取心态,加上出身高贵,屈原是极度自信的,但是官场上除了才华还需要应对勾心斗角,如何在尔虞我诈中保全自己、实现理想,亦是重要的政治能力,而高傲的屈原便是十分缺乏在政治中周旋的能力。上官大夫与屈原争宠,向怀王进馋言,怀王便轻易疏远了屈原,一方面是怀王听信谗言、不分善恶,另一方面也是屈原不善于在政治环境中喊出自己的声音,证明自己的忠义,反而过于理想主义,他倔强地在孤独的世界中呐喊,却不被理解,理想逐渐破灭,连培养的人也背叛了他。
所以,尽管出身高贵,才华非凡,政治理想纯粹,因为性格孤傲而缺乏处变能力,使屈原的政治之路不可避免地布满荆棘,最终走向自我的毁灭。
二、"虽九死而未悔"的浪漫诗人
《离骚》,是屈原一生的精神写照,也是他诗歌精神的外在展现。现实中,屈原无法实现理想,因此将这股愤怒梗概之气,诉诸文字。司马迁是屈原的异代知音,他评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是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文人,他有着诗人的气质,生性忠贞而倔强,但是远大的政治抱负始终不能实现,时时处于小人的诋毁诽谤和崇高的美政理想的矛盾中,屈原是非分明的个性更加凸显。在这篇自叙性长篇抒情诗,屈原记录了一生复杂的心境,回顾自己的政治历程,从一位抱着"美政"理想的有志之士,到无路可走的绝望者,屈原将自己政治道路与小人的斗争过程抽象为美与恶的势不两立,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徘徊、绝望。
《离骚》总体结构是由实入虚,实写"我"的身世、修养、在楚国的作为、美政理想、及对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的揭露,对旧贵族贪婪、嫉妒,苟且偷安,把祖国引向危亡的大胆怒斥。在这一部分中,以众多香草比喻自己的品德高洁,既写出屈原的忠诚与正直,又合理引出屈原内心的徘徊。从女嬃善意劝他屈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同流保身开始,;看似屈原内心出现犹豫,实际上是为下部分上天入地的探索造势,诗篇就此由实入虚。
漫游求索和驾龙西游是最为奇特的部分,从向重华陈辞开始,屈原分析古今,先否定了女嬃的建议,得到了坚强的自我确证;接着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程。最初,他上叩"天阍",不料遭到了冷遇;下求宓妃、有娀氏女、有虞二姚,均因不善表达、小人阻挠而无果,巨大的挫折反而使诗人有了更广阔范围的求索,神巫灵氛劝他去国远游,巫咸劝他暂时留下等待明君。诗人难舍难分,在分析了楚国国情后,终于决定去楚远游,飞升时忽然看到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由于对故国的深沉情感,他最终还是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理想。
屈原倔强、赤诚,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付诸楚国,所有的生路都被屈原自己一一封死。《楚辞》是屈原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它的着眼点不在社会,在于个人的美政理想是否能够实现,而屈原的死"奏响了一支虽遭万劫,也不离弃祖国,宁肯将自己纯洁的生命葬于祖国江流之中的壮曲。"在浪漫的理想之美之外,赋予了《楚辞》令人震撼的悲壮之美。
三、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
屈原之死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屈原是中国第一位自杀的诗人,自杀并非简单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映,因为只有人,会用死亡来对抗荒谬的世界,信念也并非是完全抽象的东西,它体现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为现实世界中的人提供了关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信念的蒙难导致了屈原最终的人生选择。董运庭评价屈原之死:"令亲者痛仇者快;于国是毁灭,于军是溃败,于人是摧残。"于社会而言,屈原之死并不能改变君王的糊涂、小人的谄媚,但是在理解屈原政治落空的悲剧之后,再看屈原的诗赋,更能对他"上下求索"的痛苦与倔强感同身受。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