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于酒泉东风着陆场区安全着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落点精度达到满分,10.8环,非常漂亮!但这次航天任务实验成功的意义远远不限于此。
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波三折般的实现首飞,到新飞船的瓜熟蒂落顺利回收,这次拉开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步新阶段序幕的试验任务,也终于告一段落取得了圆满成功。
对于长期以埋头追赶者姿态低调的中国航天人而言,抓住新载人飞船上天落地这一难得机遇,充分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航天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我国载人航天的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也是一项适得其时的重大锤炼。
新载人飞船采用两舱式设计,高8.8米,最大直径4.5米,其返回舱容积令人惊讶的已超神舟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容积之总和,能够一次性搭载6至7人。而这即便与美俄等国在研的新飞船相比,我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以说与美俄“不相上下一决高低”。
此次测试主要验证了七项最新技术:在轨飞行阶段,首次采用国际上推力最大的单组元无毒发动机。该发动机使用的硝酸羟胺推进剂具有无毒、无污染、低冰点、密度大、比冲高和使用维护成本低等综合优点。首次采用国内目前空间飞行器最大容积表面张力贮箱,表现堪称完美,能为试验船提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更完善全面的综合电子系统出色完成了整船总线管理、时间系统管理、热控管理、数据存储、触点信号处理,让飞船更高效运行。更加智能的自主轨控技术发挥出色。在轨运行期间,姿控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保持了三轴对地姿态以及变轨和制动期间的姿态稳定性,实现多次变轨,并成功执行返回制动。
再入返回阶段,首次采用的新型防热结构与材料经受极其苛刻高温考验。而且这套防热结构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返回后只需更换一套新的防热结构,返回舱又能投入下一次任务。首次采用的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护航,最大程度保证了返回舱的安全、完整回收。此外,量身定制的在轨数据获取系统,能为未来研制提供一系列的科学支撑。
在这次试验中,其实还有一项堪称黑科技的“充气保护盾”新技术没能做到一次成功。这个“充气盾”虽然只是挂在飞船后面一个高1.5米,直径为1米的柔性保护装置。但这套装置能用柔性保密材料抗衡1800度的高温,此前美国和俄罗斯都做过类似测试,但无一成功。此举在于瞄准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任务,如果要让重量高达几十吨的载人着陆器毫发无损降落在火星上,就必须完全攻克这套柔性保密材料技术难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科技者一旦真正掌握了该概念性技术,载人飞船登月甚至向火星进发则是毫无压力的事情,如今试验的前瞻独一性已经让我们走到了美俄前面。
对比之下,在航天科技领域,俄罗斯航天目前遭遇到的还是老问题---资金严重短缺,所引起的最大后果就是航天技术原地踏步甚至开始走回头路倒退了。就在去年3月,美国副总统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要在5年之内让宇航员登陆月球,结果美国人的言犹在耳但时至今日,美国想把宇航员送往空间站,美国人还得向俄罗斯的“联盟”号一次次购买价格超级昂贵的船票。
中国新飞船已经与美俄齐头并进,浩瀚宇宙当中的星辰大海正在向中国航天人招手。在航天科研领域美国人还是动动嘴皮子只说不做,中国的一项新技术前无古人,超越美俄其实不在话下只是时间问题。(浔阳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