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古時候,“我”字只有讀音沒有字形,大家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形給它,突然發現兵器裏面有這麼一件叫做“我”的,所以就把它借用過來,給了這個字,所以兩個字的意義並沒有什麼聯繫,只是“同音假借”的關係。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我”字。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我要到哪兒去?


哲學三命題數千年來一直困擾着人類,也沒有統一的答案。

這麼深奧的哲學問題咱們今天不探討,就好奇好奇“我”字吧!

看過歷史書或者經常追古裝劇的朋友們應該會發現,古人在說自己時常常用的是“吾”、“餘”、“在下”、“鄙人”、“孤”、“寡人”、“臣”、“小人”等等,幾乎沒有“我”。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我”字?“我”字的本意又是什麼?

在漢字中有不少象形字是模擬人體的,比如“人”字,是個側面的人形,“大”字是個正面的人形,這兩個模擬人體的象形字看起來都是一目瞭然的。


但你仔細看“我”字時,會發現怎麼看也和人沒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字究竟是怎麼來的?

“我”字是怎麼來的?

清朝末年,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學者們終於找到了答案。甲骨文中的“我”字,其實是一個兵器的名稱,我們現在所說的“我”,是甲骨文的象形,也就是兵器的象形。


甲骨文


金 文


小 篆


北 魏

商代金文中的“戈”,它非常忠實於原物,一看就知道“戈”長什麼樣子,拿甲骨文中的“戈”和甲骨文中的“我”做一個對比,會發現他們同樣有一個兵器的象徵,就是長柄的尖頭的兵器。“我”字對比“戈”字多了一個鋸齒形的多刺的尖頭,所以“我”字也就確證是一件兵器。



學者們發現西周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和“我”的前端非常相像,也許這就是失傳已久的“我”。

在上古時候,“我”字只有讀音沒有字形,大家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形給它,突然發現兵器裏面有這麼一件叫做“我”的,所以就把它借用過來,給了這個字,所以兩個字的意義並沒有什麼聯繫,只是“同音假借”的關係。在漢字的造字過程中,“同音假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