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帥從小是學霸,12歲參加科考全縣第一,遭人舉報被取消資格。1904年,12歲的劉伯承和父親一起參加了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期科舉考試,第一輪考試中榜,不料卻又被人檢舉了上輩人做過嗩吶手的身世,結果,父子兩人被雙雙逐出考場。

劉帥12歲科考全縣第一,因爲爺爺吹過嗩吶被取消資格,是真的嗎?劉帥從小是學霸,12歲參加科考全縣第一,遭人舉報被取消資格!元帥從小是學霸,12歲科考全縣第一,結果遭人舉報,被趕出考場!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寫劉帥的文章,說的是劉帥小時候家境不好,但是他的父親很有遠見,借錢也要讓他去讀書,很快就學有所成,於是就參加了縣裏的考試,成績爲全縣第一,可以進縣學的。但是,此時劉帥的好成績卻被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給盯上了,原因是劉帥考第一,就搶了地主家少爺的名額,於是地主家就動用關係,想法設法把劉伯承的位置擠掉。當時的考試需要政審,而且一查就是祖宗三代,結果這就被地主家少爺就查出來,向縣裏揭發劉伯承是“優人之後”,這樣一來劉伯承就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

所謂的“優人之後”,是因爲劉帥的爺爺擅長吹嗩吶,所以誰家有紅白喜事,就會讓劉爺爺就會上門吹嗩吶,以此來養家餬口,這就是所謂的優人。但是優人在清朝時是下三流的行業,是被人所鄙視的,所以三代之內的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個故事看似有着很強的時代特色,但是,有人卻說,文中有些的漏洞。原因是,從劉帥的出生年月來推斷,其與清朝的最後一屆科考的時間節點有些不符。

科舉考度是我國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爲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清朝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7月4日的殿試。當時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那一屆殿試的前三名爲: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與劉春霖等人一同參加這次殿試的貢士還有譚延闓、湯化龍、沈鈞儒等近代名人。由於清廷於次年(1905年)宣佈廢科舉,因此1904年的甲辰科考,就成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劉帥出生於1892年12月,如果他要參加科舉考試,最遲不晚於1904年,應考的是童試。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爲三級:鄉試、會試、殿試。因爲明清的科舉與學校結合,故此在參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通過稱爲童試的縣、府、院三級考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爲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經科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

劉帥1904年只有12歲,如果能考全縣第一,就可成爲正式生員(秀才)。明清時期,12歲的秀才並不多見,比如,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是15歲時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成爲一名管理員進入府學讀書的。但是,學霸型的神童,歷史上還是有的,比如明朝的首輔楊廷和,12歲時已不僅僅是秀才,而且已經中舉了,成爲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舉人。年少成名的楊廷和,19歲時又考中進士,授翰林檢討。明孝宗時爲皇太子朱厚照講讀。48歲入閣,拜東閣大學士,53歲出任首輔。

劉帥小時候也是聰慧優秀之才,劉帥學習刻苦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崇尚古人“頭懸樑”、“錐刺股”的刻苦精神。5歲讀私塾,進步很快。讀私塾時常常最先到校,最後離校,他不僅把課文背熟,而且連註釋也背下來。1904年,12歲的劉伯承和父親一起參加了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期科舉考試,第一輪考試中榜,不料卻又被人檢舉了上輩人做過嗩吶手的身世,結果,父子兩人被雙雙逐出考場。看看,劉帥從小就是學霸級的人物。

無緣科舉的劉帥,從12歲起就開始接受新式教育了,這也是因禍得福之事。但是,劉帥15歲時,遭遇了父病故之變,家庭生活困難,學費無以爲繼,這才被迫輟學務農。飽嘗生活艱辛的劉帥,立志“拯民於水火”,最終走上了一條爲民衆求解放的革命之路,51年後,成爲開國元帥。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