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照片,並不需要複雜的後期處理,只需要簡單的對畫面的色彩進行統一、影調進行強化,主體進行突出就可以了。我們拿到一張原片,應該先仔細觀察和分析照片,以確立照片的整體形式,分析照片的興趣點,和考慮後期的大致思路,然後再用各種後期技術和工具進行處理。

攝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是什麼?調色?合成?皮膚處理?其實都不是。
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常常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拿到一張原圖就開始各種後期嘗試,這個滑塊拉動一下,那個地方液化一下,完全是憑感覺和運氣在修圖。
殊不知我們忽略了攝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後期一開始,對照片整體的分析和思路的確立。
我們拿到一張原片,應該先仔細觀察和分析照片,以確立照片的整體形式,分析照片的興趣點,和考慮後期的大致思路,然後再用各種後期技術和工具進行處理。
1
確立照片的整體形式
同樣的一張照片,根據表達方向的不同,後期可以調成不同的影調、色彩和風格,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一開始就大致確定的。
甚至關於後期的尺度,其實也和我們的目的有關,更偏記錄的照片,那麼後期需要更接近真實,更偏表達的照片,那麼後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相似前期構圖的照片,如果表達的主題不同,那麼後期思路可能大不相同。
上面這張原圖拍攝於格陵蘭島,一個比較平靜的清晨,沒有特別壯闊的風景,我主要是想表達人的一種孤獨感。因此後期主要基調定爲如下:
整體影調需要是暗調,這樣會比較壓抑。對比度不需要很高,烘托環境的平靜感。
色彩飽和度不能太高,否則情緒過於熱烈。色相上應該更偏冷,帶來寧靜感。
畫面中除了人和山頭外,其他地方細節不能過多,特別是比較搶眼的細節。所以天空雖然已經是光板天,但依稀可見的幾朵雲,還需要進一步的模糊和抹除,水面過多的細節也要減去。
有了整體的思路和方向,後期才能達到一個比較統一的情緒,不至於上面是一個震撼熱烈的紅山頭,下面是一個寧靜冷清的水面,後期調整互相沖突。
上面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格陵蘭島,同樣是一個人站在石頭上。
但是由於我的表達主題不同,這張照片我更希望把他和希望、輝煌一類的詞語聯繫起來,因此後期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影調不能太暗,對比度要比較充分,給人希望的力量。
色彩需要偏暖,高飽和,這樣才比較燦爛熱烈。
畫面細節不能太平淡,要有前方是星辰大海的感覺,因此決定在天空後期添加一些雲彩。
我在《風光攝影后期基礎》一書中提到過,技術服務於形式,形式服務於內容。
因此我們在後期處理時,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內容和方向,到底是雄偉的風景,還是寧靜的氛圍,還是內心的映射?
表達方向決定後,才能確定形式上的基調,到底是冷一點暗一點,還是暖一點亮一點。
而具體要用哪種調色工具和後期技術,則是後面具體執行時的細節了。
我們在製作組圖時,更需要從一開始,就確認和統一好組圖的形式。
比如上面一組原圖,是我在暴風雪期間抓拍的格陵蘭小鎮街景,原片中有比較亮的,也有比較暗的,有偏中性色的,也有偏冷調的。
如果我要把他們整理成組圖的形式發表的話,就需要在組圖整體的角度,在一開始對他們的色彩影調進行統一,不能這張是明亮歡快的,下一張又是低調壓抑的。
寫作文需要先立意,我們在修圖時,也需要先確認主題、思路和方向。
2
分析照片的興趣點
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立意再動筆。雖然攝影項目也應該是這樣,但現實世界總是充滿了複雜和驚喜,我們在前期拍攝時,可能很多時候還是在靠直覺進行捕捉。
因此在後期的一開始,我們更需要重新去審視我們的照片,從中提取出那些興趣點。
上面這張原圖,是用無人機航拍的冰山,很有意思,抓怕到了冰山底部隱藏的那些部分。
這張照片的興趣點無疑是冰山。旁邊的小船也是很有趣的,因爲它作爲參照系,襯托出了冰山的宏大。
後面的陸地,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比如冰山位於海岸邊,但這些並不是很有趣或者很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後期思考時決定進行二次構圖,裁掉多餘的部分。
這樣的話內容更加統一,視覺上也特別的震撼。
上面一張圖片,記錄了一個清冷的漁村早晨,整體顯得比較雜亂,如果不進行取捨的話,可能讀者無法知道攝影師到底要表現什麼。
因此我決定對畫面只保留一個主要的興趣點,也就是明亮的路燈,以及兩個次要興趣點,淡淡的房屋燈光和匆匆走過的行人。
這樣通過後期的裁圖,以及對其他景物的壓暗淡化處理,我們就從視覺上提取出了畫面的興趣點,讓觀者從中感受到北極漁村的別樣氛圍。
確認興趣點不僅僅意味着二次裁圖,而且對畫面局部的明暗、色彩等等都有影響。
比如上面一張巴塔哥尼亞秋色,我們就需要在後期開始前,先對其中的主要景物進行分析。
中間日照金山時的FitzRoy雪山,無疑是本片亮點,需要突出。
突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金山左側的山頭,由於距離的關係,竟然看起來比我們的興趣點還要高,因此需要裁掉。
爲了突出金山,我們需要讓金山的顏色和明度都從照片中“脫穎而出”。
因此天空需要進行後期壓暗,最好做成冷色調,這樣金色山峯就可以通過色相、飽和度、明度上的特殊性,在畫面中牢牢佔據我們的眼球。
甚至有的時候,乍一眼看上去是一張廢片,我們也可以通過後期的思考和觀察,發現照片中的亮點。
上面一張桂林的雨中航拍,無疑原片並不搶眼。
但是我們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霧氣濛濛的山峯特別有層次感,畫面中的道路和山峯邊緣也特別有幾何線條感。
但是由於原圖畫面中複雜的信息,比如暗淡的色彩,凌亂的房屋,茂密的樹木,會把讀者的關注點吸引到這些並不有趣的地方,就會覺得照片是張廢片。
如果我們在後期時大膽的去掉這些無關的色彩、細節和信息,提取出畫面中豐富的幾何結構,那麼就能“變廢爲寶”。
3
考慮後期的大致思路
攝影后期,技術是基礎,關鍵是思路。
很多照片,並不需要複雜的後期處理,只需要簡單的對畫面的色彩進行統一、影調進行強化,主體進行突出就可以了。
比如上面這張德國城堡的原片,後期幾乎都是在CameraRaw中完成。只要確認了強化天空漸變,突出城堡光輝的思路之後,很快就能搞定。
很多照片,雖然前後期樣貌發生了鉅變,但用到的技術其實也很簡單。
比如上面一張原片,後期主要用到的是加深減淡工具,我在《學會加深減淡工具,提升照片畫面表現力》一文中介紹過的後期簡單工具。
更關鍵的還是需要對照片進行分析,知道需要對哪裏進行提亮減淡,哪裏進行加深壓暗。這纔是讓一張照片後期看起來大不同的關鍵。
畫面並不是細節越多越好。
上面這張海冰的原片,我就決定去掉白色冰雪中的大部分細節,突出海岸線的線條和色彩對比。
但是細節也不是越少越好。
上面這張山峯的照片,我就決定後期用畫筆,進一步強化水面紋理的細節,和前景花草的質感,天空也製作了一個原來不明顯的漸變過渡。
到底是需要增加細節,還是減少細節?到底畫面中哪些地方的細節需要進行處理,其實都是思路的問題,需要我們多看,多想,多分析。
攝影后期最關鍵的一步,其實就是分析畫面和確認思路,思路一旦確定,照片的最終形式就確定了。
到底是用曲線、色彩平衡還是畫筆去做具體的處理,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重要。
技術決定下限,思路決定上限。攝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認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