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推出重磅政策: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投資)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在5月15日上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經信委介紹了《關於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促進產業投資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內容包括集中推出26個“小而美”的特色產業園區,優化配套服務,鼓勵提高投資強度和經濟密度;聚焦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等,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新興產業投資;加大招商引資激勵,集聚各方招商力量;加強重大產業項目要素保障, 拓寬可享受工業用地50年出讓年期的項目範圍,鼓勵提高土地利用強度,提升產業用地配套功能;加大招才引智,用好特殊人才區域自主審批政策,支持重點招商項目高管和核心技術人才合理住房需求;發揮“4個1000億”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 支持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對重大產業項目立項、規劃、土地、環保、報建等開展跨前服務,建立綠色通道等。

上海發佈圖

一、關於《若干政策措施》起草背景

近年來,本市產業經濟一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然而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本市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亟需在特殊時期擴大有效投資,激發內在需求、培育經濟新動能,並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生產,對沖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全力落實好“六穩”“六保”工作。

3月31日,本市舉辦了2020年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籤約暨特色產業園區推介活動,總投資4418億元的152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籤約,26個特色產業園區和60平方公里產業新空間正式發佈,上海開始集中火力加快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展示上海效率,刷新上海速度。4月份以來,本市相繼發佈在線新經濟、數字新基建等系列政策,目的是引導企業擴大有效投資,不斷提振投資信心,促進先導產業引領發展、傳統產業賦能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勢。

在此基礎上,本市又發佈了《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系列擴大投資政策的“組合拳”,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千方百計搶時間、趕進度,精準發力強服務、優環境,做好強支撐、着力增後勁,穩住經濟基本盤,讓經濟重回平穩健康發展軌道。

二、關於《若干政策措施》總體考慮和重要意義

《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主要通過總結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成功經驗,加強政策優化和頂層設計,從而實現複製一批特斯拉項目,推進一批新動能產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助力經濟持續發展。主要突出三方面考慮:

一是形成系列政策措施集成工具包。聚焦招商引資、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營商環境、要素保障等環節,形成涵蓋多維度的一攬子產業投資促進面上政策工具箱。

二是體現政策措施創新力度。如進一步放寬工業用地出讓年期,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通過支持在線新經濟、數字新基建發展,帶動新興產業投資;綜合運用投資補助、資本金、貸款貼息、委託貸款等多種方式,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三是形成項目落地推進合力。建立市領導聯繫重大產業項目制度,由市領導對口聯繫推進全市100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10億以上項目由市級部門派專員協調等,針對企業訴求,各部門通力合作,做好項目全過程服務。

《若干政策措施》的出臺,其重要意義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爲積極應對疫情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在關鍵時期推出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將有助於引導企業擴大有效投資,支持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逆市飛揚,形成對經濟發展的有效拉動力。

二是集聚全球創新要素資源。聚焦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通過集中推出26個“小而美”的特色產業園區,優化配套服務,提高投資強度和經濟密度。

三是激發企業新活力。以在線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充足的投資空間,增加企業投資意願,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三、關於《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內容

本次發佈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從規劃、土地、金融、服務等環節,找準投資增長點,精準供給有效政策,全面創新招商引資政策,力爭在總部機構、龍頭企業、旗艦項目、功能平臺、隱形冠軍等集聚方面實現新突破,助力疫情防控和培育經濟轉型發展新動能。主要涉及五個方面:

聚焦產業規劃佈局,上海“好項目不缺地、好產業不缺空間”。一是堅持規劃引領,以特色產業園區爲依託,發揮產業地圖對產業投資的引導作用,26個特色產業園區總規劃面積約108平方公里,可供優質產業用地超過25平方公里,物業空間超過1400萬平米。二是強化中心城區和郊區、中央商務區和工業園區,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本市其他區域的聯動,支持實體型企業爲自身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在本市合理遷移。

培育創新動能,打造“在線新經濟、數字新基建”。一是加大在線新經濟12個重點領域的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形成產業經濟新場景新動能。二是加大5G基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項目建設和應用帶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本市近三年數字新基建70多個項目總投資約2000億元。

落實土地要素保障,“用好增量、激活存量、統籌流量”。一是拓寬可享受工業用地50年出讓年期的項目範圍,降低優質企業用地成本,地價實行底線管理。支持園區滾動收儲、及時供地,做到“地等項目”“房等項目”。二是提高產業用地容積率下限,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於2.0,通用類研發用地容積率不低於3.0,提高單一用途產業用地的混合用地比例。

設立財政金融支持政策,發揮“4個1000億”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一是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領域,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先導產業基金。二是聚焦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等重點領域,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新基建信貸優惠專項。三是將中長期低息貸款政策從集成電路擴大至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面向先進製造業的中長期信貸專項資金。四是推動園區轉型升級,設立1000億元的園區二次開發基金。

加大投資促進支持力度,做好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一是進一步簡化環評審批、建築許可、竣工驗收等流程,縮短審評週期,優化營商環境。對重點招商項目引進人才,在落戶、住房、子女教育方面等予以優先支持。充分發揮企業家、招商能人優勢,加大招商引資激勵力度。二是以加快重大項目落地爲導向,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制度,從服務機制、要素保障、優化審批等方面,加強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精準服務,對重大產業項目立項、規土、環保、報建等開展跨前服務。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產出,產業投資的持續增長能促進經濟的持久發展。此次提出的16條擴大投資的政策措施,希望能在危中尋機、化危爲機,充分激發社會投資活力,以有效投資增長的確定性對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雖然新冠疫情對我們的經濟造成了衝擊,但我們堅定擴大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產業經濟發展的後勁還十分充足。此次制定的擴大投資政策,將充分發揮上海區位、產業、人才等核心優勢,通過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引進集聚優質項目,爲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在此向關心支持上海產業經濟發展的中外企業發出邀請,歡迎把更多新項目、新技術、新產品等投放到上海,上海將加大力度培育更豐饒的投資沃土,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