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说生日。

生日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纪念日。

如今人人都过生日,并且习俗讲究颇多,年纪小叫过生日,年纪大叫做”过寿“,年岁越大越受重视,并且还有“男子过九不过十”的说法,老人的寿辰更是一个家庭极其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是家中的子女一同张罗,不仅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贺,还要准备寿桃、寿礼、寿面、寿堂等等,可以说是诸多礼俗。

中国人不仅自己过生日,还会为一些已经故去的名人“过生日”,比如9月28日孔子诞辰,山东地区的人民就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可惜这种盛大场面,孔老先生生前是未能一见了,甚至连“生日”是什么都不知道。

毕竟,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生日”这一说的,只有帝王会特别注意自己的生辰时刻,而当时的人们对生日并不感兴趣,甚至没有人会确切的记住出生日期,当时定长幼都是根据入告的先后而定,在《左氏昭公二十九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衍、公为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舆偕出,请舆偕告。”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帝王之外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辰,如屈原就开始有清楚自己生辰的记载: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虽然,人们开始关注生日,但此后的一千多年,并没有出现相关的生日礼俗。

而对于生日礼俗最早的记载也是在魏晋时期,据《颜氏家训·风操篇》中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缄缕,并加饮食之物……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尝有酒食之事耳。

可见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就有类似于生日庆祝的风俗,到了约定的日子,就要为小孩做新衣服。之后父母若健在,每到这一天就要以吃喝的方式来庆祝。

而在魏晋之前,关于生日的风俗却未见记载,哪怕是在极其重视礼法的夏商周时期,也没有“生辰礼”这一说。杜家骥曾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指出,《诗经·豳风·七月》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在寿筵上为人祝寿的热闹场面,但结合上下文来看,此言应是猜测所言,这句诗是写劳动人民辛苦一年之后举杯互相庆贺的场景,而并非具体向某人祝寿。

在南北朝后期,民间庆贺生日才渐成习俗。南朝梁元帝少时,每以诞载之辰,辄设斋讲。明代学者顺炎武考察认为:生日之礼,古人所无,至齐、梁之间,乃行此札。

隋之前,人们的习俗和节令颇多,但生日习俗并未纳入其中,主要是因为其没有任何典章可循,因此,当时人们在庆祝生日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直到隋文帝在602年,一纸诏书才正式确立了生日习俗:哀哀父母,生我动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但夙树不静,霜露既降,感思空切。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

隋文帝在这一天断屠吃素,以追冥福,以报母恩,但隋文帝并没有将生日礼俗制度化,到了唐代,张说等人上书请奏,让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为“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以襄盛典:开元十七年年,张说等上《请八月十五为千秋节表》中云:请以八月五日九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千秋之祝,将君权神化到了极点,也将对玄宗的赞扬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自然高兴,满口答应拯黯,也将封玄宗的臂揭崇敬逢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玄宗自然是非常得意:凡是节日,或以天气推移,或因人事表记。八月五日当朕生辰,荷皇天之眷命。卿等请为令节,上献嘉名,胜地良游,清秋高典,自我作古,举典越礼,朝野同欢,是为美事。依卿来请,宣付所司。

历史上第一个法定节假日由此诞生,唐玄宗不但自己过生日还给爱妃杨贵妃过生日,上有所好,下必兴焉,过生日相沿成习,百姓过生日、做寿也随之兴起:是此礼起于齐梁之间,待唐宋以后,自天子至庶人,无不崇饰。

所以,生日礼俗能够快速的在中原大地流行并延续至今,离不开唐玄宗的推波助澜。

但,这一习俗为何在魏晋产生,又何以在唐时才真正流行呢?

1、佛教思想的汇入。

大量的资料表明,中国人过生日的习惯跟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佛教极其重视诞辰,从释迦摩尼到文殊地藏,大大小小的菩萨都有自己的生日,每逢菩萨诞辰,信徒都会举行庆祝仪式。

魏晋时期,正是佛教文化涌入初期,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佛诞节”开始在各地兴起,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经常可见浴佛活动。

这些佛教诞辰节日的流行必然会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在为菩萨庆祝生日时,总会想到自己的生日,在之前的中国人的意识里,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不需要去记住它,遑论去纪念它。而佛教的习俗也许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佛祖的诞辰日是四月初八,我的诞生日是哪天呢?佛祖诞生日要“浴佛”、“行像”,我的诞生日能不能也搞点特别的仪式呢?

这种观念成为了生日习俗诞生的思想基础,而慢慢的流行开来。

到了唐代,佛教文化已经和传统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当时的佛教发展也极为兴盛,成为了唐代士人生活的一部分,佛教思想对唐代社会已经有了很深远的影响,唐玄宗更是定下四月八日为佛诞节,而后来设立“千秋节”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佛文化的而影响,以推崇天子与佛祖具有相同的无上地位。顾况曾有诗云: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八月五日佳氧新,昭成太后生圣人。

此外,佛教中的轮回思想,可以说是生日礼俗诞生的另一个思想原因,佛家讲究放生积福以求来世好报,上文所说隋文帝在生日那天“断屠”的行为,就是受此思想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个礼俗风气的盛行,和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总是分不开的。

因此,生日礼俗为何在唐代开始全面流行,也就不难想见了。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一个几千年历史中少见的太平盛世,那是万国来朝的时代,西方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巩固的时代,是一个明智使用皇权的时代,一个克制的时代,尤其是一个没有对外进行劳民伤财和野心勃勃的冒险行动的时代。

在唐代初期因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唐代的一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虽然在此俊出现了“武周革命”、“中宗复辟”、“章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等一系列的政变甚至政权的更迭,但大国气象已然产生,到唐玄宗时期,政局稳定下来,唐代迎来了盛世高潮,即“开元盛世”。

此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呈现一片大好的趋势,可谓河清海晏,欣欣向荣,《新唐害·食货志》有记载:是时候,海内富宝,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驹,行千里不持尺兵。

富庶的生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代人民可以将更多的经历放在节诞庆祝之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玄宗立“千秋节”后,百姓才得以将这一生日礼俗流行开来。

而且,古代平常人家过生日,还颇有一些“仪式感”,有些习俗和风气甚至延续至今,诸如寿桃、寿糕、寿烛、寿屏、寿幛、寿联、寿画、寿彩、万年伞等,过寿者大开寿宴迎四方来客,而长寿面必然不可少,早在唐代就曾盛行,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赠进士张盥诗》中有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筋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前录》也说生日必食汤饼者,世所谓长寿面者也。​

贺寿之人除了送寿礼之外,写诗献词吟寿联也渐成风气,大文学家苏轼《东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贺生日的诗,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诗》等。南宋朱熹在母亲60岁生日时,为母亲写了一首祝寿诗《寿母生朝》,民间的祝寿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到今天,生日也有一项“仪式感”,那就是吃蛋糕吹蜡烛,这一典型的西方习俗源自于希腊,颇有一些祭祀神明的意味,而点燃和吹灭蜡烛,也是希望自己愿望成真的表现。

不管怎么说,生日作为一个纪念日,古人以各种方式在为之庆祝时,更多的还是感念父母恩情,古代史书上把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其缘由是“亲生之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也就是让身为子女者铭记父母的恩德。

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千百年来,中国人把生日当做一项重要的礼俗,何尝不是传承中华传统孝悌文化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