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桂系的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時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的何應欽和國民黨軍總參謀長的顧祝同決定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統一指揮兩大“剿總”所轄部隊。戰役期間,白崇禧不僅拒絕統一指揮中原地區的部隊,在武漢靜觀國共兩黨在淮海地區決戰,而且極力制約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

大家都知道1948年10月淮海戰役前夕,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敗局已定,而國共雙方在中原地區的決戰已經迫在眉睫。當時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分別由徐州“剿總”的劉峙和華中“剿總”的白崇禧指揮,互相協同很困難。劉峙雖然是忠於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但昏庸無能,難當大任。而桂系的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時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的何應欽和國民黨軍總參謀長的顧祝同決定向蔣介石推薦白崇禧統一指揮兩大“剿總”所轄部隊。


當時,由時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的郭汝瑰向蔣介石請示,是否可以讓白崇禧暫時統一指揮兩大“剿總”的部隊,蔣介石當即表示同意。此後,白崇禧到南京國防部開會,滿口答應統一指揮,但次日又突然變卦。坊間傳聞是當天晚上白崇禧和李宗仁交換了意見。他們認爲蔣介石無非是想利用桂系的軍隊阻止解放軍進攻,維持其統治,這與桂系一直想取蔣介石而代之的夙願是相違背的。而且當時淮海戰場的態勢對國民黨軍極爲不利,一旦國民黨會戰失敗,白崇禧就要背鍋負責。因此白崇禧決定在武漢靜觀風向,坐收漁翁之利。


在淮海戰役前後,白崇禧還極力阻止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在戰役第二階段,從華中增援淮海戰場的蔣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隊十二兵團在雙堆集被圍。而此時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已經無兵可調,蔣介石於是電令白崇禧調桂系的張淦兵團去解圍,白崇禧堅決不同意。蔣介石無奈,只好電令他的嫡系將領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宋希濂,讓其調所轄的駐鄂西的第二十軍和第二十八軍立即開赴武漢,候船東下。白崇禧在極力勸阻宋希濂無效的情況下,不讓先到達漢口的二十八軍走,後經顧祝同親自打電話疏通才放行。當二十軍到達漢口後,白崇禧又利用該部隊多爲四川人不願意東調的情況,再次從中作梗。蔣介石於是親自打電話給白崇禧,反覆勸說,仍毫無結果。

而先調走的二十八軍和二十軍由於白崇禧的拖延,還沒來得及參戰,淮海戰役就結束了。宋希濂兵團下轄的幾個軍是戰鬥力較強的,宋希濂本人也較爲幹練,指揮能力較強,如果他能指揮所部順利到達淮海戰場,將會給解放軍造成一定的壓力,甚至有可能部分地挽回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的失敗。但正是由於白崇禧的百般刁難,最終促成了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的徹底失敗。

總之,淮海戰役前後圍繞國民黨最高統帥部決策的爭鬥,主要是在蔣介石和新桂系的白崇禧之間展開的,蔣、白之爭嚴重影響了國民黨最高統帥部的備戰和指揮,促使了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失利。戰役期間,白崇禧不僅拒絕統一指揮中原地區的部隊,在武漢靜觀國共兩黨在淮海地區決戰,而且極力制約蔣介石從華中地區調兵增援淮海戰場。白崇禧希望利用蔣介石嫡系部隊在淮海戰場的潰敗來逼迫蔣介石下野,以便桂系的李宗仁能取而代之,坐收漁翁之利。最終的結果是保存實力見死不救的同時也葬送了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