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

这是当年十万人民子弟兵征战北大荒的口号,他们一把锄头一双腿,硬是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北大荒是黑龙江省的代名词,这里有世界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之一的第三大黑土地,是满族的龙兴之地。自从满清从龙入关后,这里便被视为皇家祖地保护起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主要是以渔猎为主的赫哲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以及满清流放的犯人和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来的穷人,人口极少,使原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是未开发前这个地区的起初写照。

曾经的北大荒到处都是沼泽地,被称为“大酱缸”,人们一旦走进大草甸子,可能便走不出不来,遭到灭顶之灾。以前这里没有一户人家,夏天到处都是水,冬天白茫茫一片,人们也只有在冬天才敢在这里行走,因为已经冰天雪地,全部都冻住了,沼泽地也变得没有那么可怕。

“北大荒”顾名思义,旧时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虽然人迹罕至,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所以才有人说:“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1955年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生产水平低下,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了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并且正逢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没有粮食怎么行,北大荒这么一大片土地没有被利用起来确实很可惜,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荒成为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是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不过现在我们早已经停止开发北大荒,并在逐步的退耕还荒!

为了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富饶的北大仓,不可否认的是这项工程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解决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问题。但是这一项工程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了自然规律。

北大荒经历了几十年的掠夺式的开垦,已经让当年肥沃的土壤严重沙化,黑土地的土层正在慢慢变薄,土壤养分越来越少,植被因为土壤养分少而越来越稀,从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整个生态系统呈现恶性循环状态。

很显然,北大荒的开垦没有能够合理的控制开垦的范围和时机,过度且无限制的开垦、排水和对生物种群的捕猎严重破坏了其原始生态系统。

东北一到春天漫山遍野都开着达达香,这种花特别香,花叶碰到手上,香味经久不衰,他们开起来热烈奔放,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

随着树木被砍光,到了春天再也见不到这样的盛况,那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好回忆。东北还有一种桔梗花,它的根可以用来做凉拌菜,非常好吃,随着过度开采, 山上只能零零星星的见到一两朵,再也看不到成片的桔梗花。

据统计,北大荒湿地面积减少了近80%,土地沙漠化日益严峻,原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因为湿地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气候环境变得愈发恶劣,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曾经肥沃富饶的土地开始变得贫瘠干旱。

北大荒的土地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使得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由原来江水较青撤,现在都变成了黑色的江水了。原因就是下大雨时把已有种植地表面带有腐质的黑土冲到了江水里,坡度较大地边已经露出了黄沙石地,如果再不治理腐质土层会越来越薄,看起来真是让人后怕,要护土层使将水变清是很难事了,如有些地再不用杂草封固若干年以后就真的成为北大荒了!

湿地是地球之肾,我们得让土地休养生息 。

所以国家为了恢复北大荒以往的生态环境,实现可再生循环利用,从2000年开始实行重大调整,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且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