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些家喻戶曉的幾個英雄,只是歷史中的冰山一角,曾經自願爲中國獻出一切的人,還有許多。他們只是沒有把自己的功績四處宣揚,也不怎麼得人們耳熟能詳,但這並不能夠代表他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今天要講的這個人便是如此,他在抗日期間是日軍的死對頭,他在艱苦的環境下,始終守護着祖國的河山,但後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孫蔚如。孫蔚如出生在封建帝制下的清朝時代,壯年便當了兵,年輕有爲,之後他經歷了王朝覆滅、袁世凱上位等時期。輾轉認識了一個叫楊虎城的有名將領,楊見他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將他收歸門下。時間長了,楊對孫蔚如愈加信任,倆人同進同出,關係好的就像親生兄弟似的,因此孫蔚如得以在西北軍中擁有了一定的權力。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抓,孫蔚如在軍心支持下接管了西北軍,並號召手下一起爲抗日出力。此時日軍正在攻克一個叫中條山的戰略重地,此地的位置險要,一旦被日軍奪取,中國便將岌岌可危。

孫蔚如得到情報後,便和身邊的兄弟們立下要保衛祖國的誓言,他們到達中條山後,立刻就建起了戰壕,部署暗堡。日軍的兵力是他們人數的三倍以上,但孫蔚如並沒有退縮。無論日軍如何用猛烈的炮火打擊,用車輪戰消磨他們的精神,他們都巍然不動。在這種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以爲西北軍能堅持個月時間就不錯了,卻沒想到孫蔚如用出色的指揮,拖住了日軍三年,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將西北軍損耗殆盡,他們從一開始浩浩蕩蕩的三萬多人,變成了不足一萬人的隊伍。雖然犧牲巨大,但他們卻換來了中條山後面的百姓們的平安,日軍視孫蔚如如大敵,私底下不知針對他制定了多少個方案,欲將他除之而後快,這間接說明了孫蔚如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有多麼優異。

由於楊虎城的關係,西北軍在退下戰場後一直不得重用,因此,關於孫蔚如的英勇事蹟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都將他遺忘,孫蔚如倒也不太在意,抗日勝利後,他曾作爲代表親自主持了幾十萬日寇的投降儀式。後來他棄暗投明,成爲民主人士,看着共和國建立,並且從初具雛形到成熟。他一生對國家都是忠心耿耿,我們不應該遺忘孫蔚如這個名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