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以及一些史料的影响,官渡之战被认为是袁曹争霸战的决定性会战,实则不然。
官渡战败后,袁绍精锐尽丧,但比这个结果更有震撼力的是袁绍死于官渡之战的传言。在这个谣传下,冀州的很多郡县纷纷宣布投顺曹操。
可是,当袁绍在黎阳露面后,一些投靠曹操的郡县又转回袁绍门下,官渡之战后滞留在河南的袁军散卒也纷纷北归,向袁绍聚拢。结果,袁绍短期内居然又死灰复燃了。
同时,官渡之战也基本耗尽了曹操此前的经济积蓄,所以他一度打算趁袁绍新败之机南征刘表,通过夺取经济富庶的荆襄地区来度过危机。这一次又是荀彧提出了不同见解,曹操才决定在一个方向上先取得决定性胜利再说。
可是,后续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曹军直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得以渡过黄河以北,虽然在仓亭击败了一支袁军,袁绍却也得以“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此后曹操转向南线收拾刘备,到建安七年再次转移兵力于北线。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同年5月,袁绍因病去世。接着,袁家内部发生袁谭与袁尚争夺继承权的内战,曹操借助这个机会,借力打力,逐个击破,终于消灭了袁家势力。但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二年的冬天了。
换言之,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克成大功,而且多次陷入苦战状态。如是可知,袁绍未能在升迁解决继承人问题,进而造成智囊团的分裂,才是袁氏覆灭的决定性原因。
至于官渡之战,固然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战,但并非决定性会战。它既没有给予曹操决定性胜利,也没有赋予袁绍决定性失败。只不过对曹操而言,这一战意义相对更为重大,主要是避免了立即灭亡的命运,并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实力差距,这才是官渡之战的真实面目。
既然官渡之战并没有使得袁绍实力大损,自然也不存在翻盘的情况。换言之,官渡之战后,曹操得以保命,袁绍暂时没有时间再一次收拾曹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官渡之战造成的严重后果上,那就是镇压各地的叛乱。
曹操在袁绍平叛的过程中,也曾试图对付袁绍,但效果并不大,袁绍在北方依然强势。双方之间,一个有心夺别人家业,却苦于实力不强,一个在镇压家里面的造反的,没时间处理外部威胁。所以这段时间,曹袁之间连战略相持都算不上。曹操依然处于下风,只是官渡之败使得袁绍有所顾忌,还没有办法收拾他而已。
如果袁绍死得不那么早,那么他还有机会整合内部,再一次对曹操发起进攻,胜败犹未可知。或者袁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得好一点,不至于使得袁谭袁尚兄弟在其死后争权,让曹操有机可趁的话,袁氏集团尽管奈何不了曹操,也能依然在北方站稳跟脚,寻找机会。
总而言之,官渡之战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一次使得袁绍主力尽亡,最后只能坐等灭亡的会战,它真正意义是使得弱小得曹操得以在强势的袁绍屠刀之下活了下来,并且具有了自保的能力,可以继续向外发展,也是的袁绍暂时没有时间向外扩张,势力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叛乱,花费了他人生最后的精力和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