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234年),魏延舉兵叛亂失敗,與其子等數人逃亡至漢中,被楊儀所派的追兵斬首。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接着便誅滅魏延三族。


在蜀漢,魏延可算是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之後最傑出的將領之一,劉備在世時,對其頗爲器重。

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當時,魏延還只是劉備部下一位不知名的普通士兵,但在作戰中表現英勇,屢獲戰功,終於被提升爲牙門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把成都定爲治所,因此需要留一位大將鎮守漢中。當時,關羽鎮守荊州,所以大多數人認爲,漢中應當由張飛來鎮守。張飛自己也覺得,漢中太守的位置非自己莫屬。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劉備竟然將魏延從牙門將軍提拔爲鎮遠將軍,讓魏延擔任漢中都督、太守,鎮守漢中。

劉備這一大膽任命,宛如當年漢高祖劉邦任命韓信爲大將軍,消息一出,全軍譁然。爲使全軍上下信服,劉備在大會羣臣時特意問魏延:“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爲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爲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羣臣也爲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後來的事實證明,魏延並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和器重。他獨當一面,鎮守漢中近十年,功績顯著。


劉備去世後,蜀漢由諸葛亮主政。經過數年治理,諸葛亮開始謀劃北伐。

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升魏延爲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北伐前的軍事會議上,魏延認爲,曹魏的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而請求諸葛亮給予精兵五千,後勤補給五千,讓他統帥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魏延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的計劃,雖然有很大的冒險性,但不失爲一種可行的嘗試。

第一,在諸葛亮率領主力出祁山的情況,魏延由子午谷直取的計劃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可以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用;

第二,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勝利,往往都有冒險的成份。遠的的如韓信打敗陳餘的井陘之戰,近的如曹操打敗袁紹的官渡之戰,戰前其實都無必勝的把握,無一不是冒着巨大的風險而取勝的。

但諸葛亮用兵謹慎小心,認爲此計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然而,令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向器重的馬謖卻在街亭違背了他的命令,導致街亭失守,進退失據,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孫子兵法·勢篇》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諸葛亮謹慎小心,穩打穩紮固然不會有大錯,但他不用魏延的奇計,終於失去了北伐的絕佳機會,也難以有大勝。因此,北魏大臣李苗曾說:“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南宋大臣程公許也說:“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


此後,曹魏對蜀漢有了防備,諸葛亮的北伐便愈加困難。到建興十二年的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以魏延爲前鋒,準備由子午谷取長安,實際上是諸葛亮間接接受了魏延先前的建議。然而,遺憾的是,諸葛亮在此次北伐中病逝,蜀軍內部蓄積已久的不和終於爆發,導致內亂。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魏延因此有數次甚至拿刀作勢要殺楊儀。諸葛亮在世時,愛惜魏延與楊儀都是人才,經常出面爲二人調解,還能暫時壓制住二人的矛盾。而諸葛亮一旦去世,魏延與楊儀的矛盾便無人可以遏制了。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祕密安排身後事,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能服從命令,就隨他的便。諸葛亮病逝後,祕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試探魏延意圖。

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於是起兵反叛,攻打楊儀。

楊儀命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說:''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魏延因此只好與其子等數人逃亡至漢中。

楊儀又派馬岱去追擊魏延,並斬殺之。馬岱將魏延的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接着便誅滅魏延三族。


另一個版本說,諸葛亮病逝前,實際上是把軍隊交給了魏延,楊儀因爲害怕魏延相害,所以趁機造謠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

裴松之認爲,第二個版本記載於《魏略》之中,是來自敵方曹魏的傳言,不足爲信。不過我以爲,第二個版本似乎更加可信,理由有三:

其一、魏延與楊儀矛盾爆發後,二人都曾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如果魏延真有反叛之心,直接打就是了,何必多此一舉,上表劉禪爲自己辯白?

其二、楊儀派王平在前抵禦魏延,而王平竟然只用一句話就讓魏延的大軍都解散了,這實在太不可思議。如果魏延真有反叛之心,他用來攻打楊儀的先頭部隊,必定是自己的親信,豈能如此不堪?

其三、魏延逃亡去漢中,而不是直接去曹魏,這也值得商榷的。陳壽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近代學者冒廣生(字鶴亭)也說:“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纔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總之,魏延不服楊儀,甚至因一時之忿出兵攻打楊儀是有的,但說其反叛,則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冤假錯案。


西漢初年,劉邦問韓信:“以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又問:“你怎麼樣?”韓信答曰:“我是越多越好。”劉邦於是笑問:“您越多越好,爲什麼還被我轄制?”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韓信的性格比魏延更加高傲,但由於劉邦駕馭得當,韓信最終也只能俯首稱臣。

同樣的道理,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極惡,這是一大缺點。但只要有人能夠駕馭,魏延這樣的缺點,並不妨礙其成爲傑出的將領。劉備和諸葛亮在世時,魏延被管制的服服帖帖就是明證。

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此時,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命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則派魏延、高翔、吳班逆戰,打敗魏兵,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只得退保大營。

魏延最後之所以出兵攻打楊儀,一方面是因其性格得罪了太多人,大家都懷疑他有錯在先(魏延與楊儀兵戎相見時都上表劉禪,指責對方造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而懷疑魏延),逼得他不得不反;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諸葛亮去世後,在蜀漢諸位大臣中,無人能管制得了魏延。

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手裏,魏延完全有可能成爲一匹馳騁沙場、所向無敵的千里馬。但在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去世後,魏延卻成了一匹無人可以駕馭的脫繮野馬,奔向萬劫不復之深淵,這到底是誰之過?要怪,只能是怪劉禪無能,蜀漢內部權力鬥爭太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