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產不夠用進口又遇阻,澳大利亞大米供應鏈面臨斷裂?

正當疫情日趨穩定之時,剛要鬆口氣的澳大利亞人又面臨另一個問題——自己種的大米快不夠喫了。

澳大利亞稻農協會(Ricegrowe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主席馬辛納(Rob Massina)警告稱,至今年年底,澳大利亞超市中本土生產的大米可能脫銷,澳大利亞人將不得不轉而購買更多進口大米,大米價格也將上漲。

然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又使澳大利亞的進口壓力陡增。

3月疫情爆發,澳大利亞一度發生恐慌性搶購,米麪等主食被一掃而空。連年的乾旱,加上疫情的衝擊,使澳大利亞的大米供應鏈或將面臨斷裂危機。

澳大利亞的水稻種植面積並不大,主要集中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馬蘭比吉河谷(Murrumbidgee Valley)和墨累谷,屬墨累-達令盆地範圍內。據澳大利亞農業、水資源和環境部的數據,目前區域內種植水稻的家庭僅有約2000戶,平均一個農場面積爲400公頃。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澳大利亞的水稻均爲單季稻,生長期約爲165天,10月前後爲播種期,次年2月至5月收穫。稻米加工工業以合作社的形式垂直整合在一起,由新南威爾士州大米營銷委員會(Rice Marketing Board of NSW)稻授權旗下零售公司Ricegrowers Limited(品牌名爲:SunRice)負責加工和銷售。

在水稻種植業中,灌溉是最關鍵要素。澳大利亞水稻種植業的水資源利用率領先全球,每公斤大米灌溉用水量比全球平均低50%。

但持續了近兩年的乾旱天氣導致水成本攀升,讓在省水上做到極致的澳大利亞農民也束手無策,小麥、稻米和牛奶的產量都大幅下降。而通常由外國投資、面向出口的杏仁等堅果種植業因爲資金充足,對水價的承受能力更高。

墨累-達令盆地的乾旱現象斷斷續續持續了2年以上,並在去年達到高峯。2019年是澳大利亞史上以來最溫暖的一年,也是百年來最乾旱的一年。儘管近期部分地區開始有降雨,但水資源儲量仍處於低位。

墨累-達令盆地管理局4月發表的一份聲明中稱,該地區當前儲水量僅有27%,需要大面積的持續降雨才能緩解乾旱形勢。

稻農們只能選擇減少種植面積,節省成本。過去兩年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減至2000年以來最低值。還有幾個月就到了播種季,部分農戶希望政府能儘快介入水資源市場,爲大米等糧食作物提供保障。水資源專家斯萊特里(Maryanne Slattery)表示,把原本用於種植堅果的水調配至水稻種植是可行的,但這意味着要推翻現有的行業秩序,對水資源產權發起挑戰,需要政府拿出強硬堅定的姿態。

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科學局(ABARES)2月發佈的報告預計,2019-20年澳大利亞大米產量約爲5.4萬噸,不僅較上年減少11%,而且大幅低於過去五年49.3萬噸的平均水平。2017-18年澳大利亞大米產量高達63.5萬噸。

近年來,澳大利亞的大米年消費量在35萬噸左右。由於此前供大於求,澳大利亞生產的大米有70%用於出口。亞洲市場是其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中國、韓國和日本分列進口總量的前三位。其次是英國和美國。另外,50多年來,澳大利亞一直向耕地匱乏的太平洋島國供應大米。

3月底,澳元暴跌逾10%,使得澳大利亞產的糧食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上升,不少出口商加大了糧食的出口。這也加劇了國內供應不足的風險。

由於產量銳減導致缺口巨大,即便澳大利亞本土生產的大米全部用於國內消費也捉襟見肘,今年澳大利亞必須更多依賴進口大米。

印度是澳大利亞大米主要來源國之一,但印度大米出口因疫情期間運輸困難陷入停滯。新德里大米出口商Shri Lal Mahal Group目前出口的大米數量僅有正常情況下的15%至20%,大量大米滯留在國內。

澳洲SunRice公司首席執行官高登(Rob Gordon)此前表示,疫情大幅增加了國際大米產業鏈的風險和不穩定性,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越南和柬埔寨發佈出口禁令。3月25日,越南宣佈禁止大米出口,以保障國內糧食供應,但在4月初已撤銷禁令。柬埔寨和緬甸也相繼出臺類似政策。

全球90%的大米都產自亞洲。大米供應鏈被切斷導致米價大漲,4月泰國大米價格上漲14%,達7年來最高。

泰國大米出口協會指出,目前大米庫存尚充足,但由於全國封鎖,不少柬埔寨勞工無法出工,導致勞動力短缺問題。而種植業生產必須遵循嚴格的播種和收穫期,如果錯失了,整個季節甚至全年都不會有收成。5月至6月恰好是泰國頭季稻的播種時間。

水資源專家斯萊特里表示,疫情過後澳大利亞水稻產業的走向還是個未知數,但糧食安全是首要問題。

澳大利亞農業研究所(Australian Farm Institute)負責人希思(Richard Heath)則對澳大利糧食安全保持信心。他認爲,澳大利亞生產的糧食比生存需要多得多,而現在輿論更多是混淆了糧食主權和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主權是指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自主決定食物構成的權力。希思表示,只要澳大利亞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就能保證國內消費充足。而糧食安全一般是指民衆不用爲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而擔憂。

澳大利亞農業部長利托普勞德(David Littleproud)也透露,澳大利亞目前仍是一個食品淨出口國,牛肉、小麥和奶製品等主要食品都能在保障國內需求的前提下大量出口。

根據2019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幅員遼闊、人口稀少且族羣多元的澳大利亞在113個國家中排名第12,明顯要比南亞、非洲和南美國家幸運得多。

記者 | 肖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