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有沒有分封天下呢?有的。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率諸侯聯軍進入咸陽後,“乃分天下,立諸將爲侯王。”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天下從此形成了新的諸侯割據狀態。
項羽的分封公不公平呢?
當時項羽所封的諸侯有: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從人員構成上來看,有反秦起義的領導者,如劉邦等;有秦朝官吏(降將),如章邯及其部下;也有原六國貴族,如魏豹、韓王成、張耳等。如此分封,既有對諸國的歷史考慮,有諸侯戰功的考量,也有對老關係的照顧。從分封本身來看,是比較公平的,也是相對合理的。
分封本身並沒有錯,但放在當時的大環境去分析卻是一種戰略錯誤。
分封諸侯在商代出現,在周朝大規模實行,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瓦解,到了秦朝更是不適應當時生產力,從而被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取代。項羽的分封雖然不以血緣關係論,但也有逆天下潮流而動的意味。要知道當時是在戰時,天下未定,分封給不穩定的時局增添了很多禍亂因素。
第一,秦末國家四分五裂,天下並無共主。大家一貫認識的楚懷王只是楚地起義軍名義上的領袖,後期項羽雖然取得霸主地位,但也只是爲楚懷王獲得天下統治法權鋪平了道路,在王朝更迭上並無合法性。
第二,被分封的諸王擁有土地和軍隊,而且彼此之間沒有隸屬或制約關係,如此一來新的矛盾出現了。一則,諸王的利益有所不同,追求也必然不一樣。大致來看,劉邦的心志在於一統天下,其與項羽的矛盾已經非常激烈;而原六國諸王則爲徙封,本來就已經心生不滿。逮到劉邦東出形成氣候後,被分封的諸王又得重新站隊,使得後期的楚漢之爭變數重重。
第三,未獲分封的也是心生不滿。如田榮、陳餘“二人俱怨項王。”彭越在梁地已經形成割據之勢,也未獲封,他也心生不滿,其餘未獲封者大都憤憤不平。這些情緒後來都轉化爲反項羽的實際行動。如田榮自立爲齊王,起兵反抗項羽;彭越後來率兵歸順劉邦,拜魏相國,受封建成侯,並在楚漢之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合來看,項羽的分封是在基礎不牢和環境不宜的條件下強力推行的。這種分封,除了論功封賞外,更傾向於對原諸侯勢力的重新組合。一定程度上講,分封是對當時割據狀態的一種加強。這便是禍亂的根源。
對比項羽,劉邦的分封則要理性和循序漸進得多。劉邦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進行許諾封賞,最大限度調動將領反項的積極性,後來則兌現諾言,如對韓信和彭越等人。劉邦君臨天下後,又對開國功臣一一進行了分封,這自然是水到渠成,甚至是衆望所歸之事,這在戰略方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戰略和人心把握上,劉邦的確比項羽高明得多。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