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汪口村山環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地靈人傑,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鍾靈”之地,歷史上這裏文風鼎盛,人文蔚起,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員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於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商賈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

圖文:走吧網特約攝影師 行行攝攝

徽派建築又稱徽州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築作爲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爲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並非特指安徽建築。流行於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

徽派建築以磚、木、石爲原料,以木構架爲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徽派建築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爲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徽商力在經商而不在建築,衣錦還鄉之後,以奢華精緻的豪宅園林體現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門面,或亦以牌坊築立褒獎徽州女人守夫的風骨。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亦有別。除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小戶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緻與講究。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中國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爲典型,被譽爲徽州古建三絕,爲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徽派建築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爲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叢溪莊園

延村明清古建築羣

明訓書堂,建於清代中葉,爲舊時衆秀才秀文著書之所。

明訓書堂,經此穿堂入戶,書生們雨天衣衫不溼,體現了昔日延村“羣屋一體”的佈局。

鎮宅井,古井建於明朝正德年間,道光甲午(1834)重修,井深七米,寬1.14米,它建在大路口的“火”字頭上,起着鎮“火災” 的作用,意保全村居民的平安。歷代規定農曆七月初七日,把井水舀幹、洗淨,提供村民用水。

家訓:謙虛向學、誠信積財、和善聚福、友愛謀緣。

在延村,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懸掛家訓。家訓:處事以謙讓爲貴,做人以誠信爲本。

西衝。

饒河源國家溼地公園。

月亮灣。

婺源的月亮灣位於紫陽鎮往東700M處,到達李坑的半路之間,有一座狹長的小島。小島夾在兩岸之間,形狀猶如一彎月。

汪口,位於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觀三年(1110) 由徙婺源九代孫朝議大夫俞杲建村,是一個以俞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微州古村落。

汪口村山環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地靈人傑,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鍾靈”之地,歷史上這裏文風鼎盛,人文蔚起,經科舉中進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員73人,著書立說,以斐然文采名於世者9人著作達27部,還走出了一大批商賈四方的徽商富賈和精杏林,工篆刻、善書畫的名士賢達。

明清時期,作爲徽州與饒州重要水上商業交通的物資集散地。汪口商業十分繁榮,是當時徽州東南部與婺源東北鄉的區域商業中心和重要的水運商埠。光陰荏苒,曾經的繁華已遠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樸。

古山林、古埠頭、古商業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條古巷中的衆多官第、商宅、民居和書屋等各類古建築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淵源。汪口曾作爲皖南古民居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千年古樟。

上澆龍水碓,水碓是由碓車軸、碓扒、碓扛、碓柱和碓臼等部件所組成,用於舂米。

鑑三六公祠,現已作爲汪口村史館。

鄉約所。

汪口村史館。

暖腳爐。

一經堂,由任清乾隆州同知(五品銜) 的俞念曾建於清乾隆二年( 1737年)。

一經堂佔地150平方米,三間兩廂結構,石庫門枋裝飾簡樸,室內的梁、門、檻均精雕細刻,裝飾考究,古色古香。“一經堂”取自“人遺子,金滿贏,吾教子唯一經”的古訓。

大夫弟。

汪口村,電影“閃閃的紅星”外景地。

俞氏宗祠。

俞氏祠堂,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公尺。建築爲清代中軸歇山式。氣勢雄偉、佈局嚴謹、工藝精巧、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專家譽爲“藝術寶庫”。

宗祠的斗拱、脊吻、檐椽、梁枋、雀替、柱礎,無不考究形制。凡木質構件均巧琢雕飾,有大中小的各種形體和各種圖案一百多組。

刀法有淺雕、深雕、透雕、園雕、細膩纖巧、精美繁複。

整個祠堂由山門、享堂、後寢組成、地面青石板鋪就,兩側花園尚存二棵百年古桂。

篁嶺。

江灣建村於唐朝初年,當時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的河灣處聚居,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

村中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公共建築物。作爲國家AAAAA級景區太過牽強。

歌舞昇平古戲臺。

蕭江宗祠。

南關亭。

南關井。

江永紀念館。

家訓: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

鼓吹堂,吹拉彈唱操心曲,琴棋書畫移性情。

蕭江宗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