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校园社团那些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秦王嬴政召集文武大臣,商讨伐楚,确切地说是要灭亡楚国。
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军灭了韩、赵、魏,三国已是囊中之物,成为秦属颍川郡、邯郸郡、东郡。下一个还有些实力,能与秦掰一掰手腕的目标就是楚国。
大殿上,文臣们气定神闲,统一六国是既定的方针,事态按部就班地顺利发展。老将王翦则神色凝重,“兵者,国之大事。”每一场胜利都是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
一个年轻的将军坐在稍远的地方,他是秦军中脱颖而出的新一代将领。
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虽然没有成功,但报复行动一刻也没有耽搁,王翦率兵攻打燕国,李信率领先遣部队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军,太子丹逃入燕都蓟城。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攻克蓟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李信率军紧追不舍,燕王喜被迫斩杀太子,将其首级献给秦国。
李信的突出表现赢得了秦王的信任,有意委以重任:“李信将军认为要攻取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不超过二十万。”李信自信地回答。
“王老将军觉得呢?”秦王又掉头去问王翦。
王翦一阵沉吟:“不能少于六十万。”
秦王嬴政脸上露出讥讽的神色,“王将军老了,胆子也小了。”他停了停,冲李信挑起拇指,“李信将军强大勇敢,他说得好。”
于是,秦王决定,李信及蒙恬率领二十万兵马攻打楚国。因为主张不被采纳,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郢陈成了伐楚的前进基地,郢陈的长官昌平君给秦王发来了劝谏的书信,希望能够阻止这次军事行动,“楚是大国,非举国之兵不足以灭楚。”
意见与王翦老将高度相似,动机却大为不同。
昌平君是楚国的王族后裔,他的父兄分别是前任及现任楚王,是先王在秦国为质时留下的骨血。秦楚百年来相互联姻,昌平君的母亲应该也是秦国的王室女子,加之能力突出,在秦国身居要职,曾协助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
韩国于数年前为秦国所灭,而韩王安在前一年即秦王政二十年被转移到为秦国攻占的前楚国首都郢陈,而新郑反秦,为韩国灭亡的余波。秦王派昌平君前往郢陈稳定局势,也利用其楚国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抚当地楚人。
在与秦的战争中,楚国数次迁都,郢陈曾是楚国的国都,虽然被占领了七八年,但当地的楚人并未完全归附。加上韩王被处死在郢陈(韩国灭亡后,韩王安与一批追随者被迁至此。后因古国新郑反叛,秦王为绝后患,处死了韩王),郢陈局势不稳,一年前,昌平君被派到了这里,利用他的能力与楚人的认同,治理地方。
但秦王忽视了昌平君首先是楚人,他也怀有对故国炽烈的感情,当楚国面临灭国危机的时候,昌平君的内心备受煎熬,他不希望楚国灭亡,六十万军队几乎相当于秦全国的兵力,昌平君希望秦王不会这么疯狂,毕竟全国的军队大权旁落,哪怕是暂时的,对一个国王也会寝食难安。
秦王志在天下,外人的劝阻自然无法动摇他的决心,李信及蒙恬率领二十万兵马经郢陈补充修正,开始了灭楚之旅。
李信审时度势,判断秦军一旦进攻,楚军必将集中兵力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他决心在此与楚决战,于是和蒙恬兵分两路,一路沿汝河从正面进攻、吸引楚军,另一路李信亲自率领,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一记左勾拳,完成战役部署,包围歼灭之。
两路人马进展顺利,当面楚军被击破,蒙恬军占领寝城,李信军占领了平舆,他们继续向楚都寿春进发,局势按预想的路径发展。
就在此时,李信却突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狂飙突进的秦军一百八十度转弯,兵锋指向了自己的后方。
原来,昌平君反了。楚国危在旦夕,秦军再向前一步,就是亡国,如果说先前他还有些犹豫,但现在容不得他多想,个人的利益与祖宗社稷的天平,毋庸置疑地向后者倾斜。他是秦国的高官,当然知道秦国的强大,也许一己之力救不了国家,但唯有如此才能心安。
李信的心是凉的。郢陈一判,形势立即逆转,何况那里还是粮秣的补充基地,军中断粮,不战自败。只有迅速撤兵,趁楚军主力明白过来之前,平定叛乱,才能扭转局面。
楚军的统帅项燕也不是凡人,之前他竭力避免决战,现在秦军突然转向,他敏锐地意识到战机,秦军退得快,项燕追得急。
就在打垮反叛的郢陈,昌平君逃出城外之际,李信刚刚松口气,楚军的主力已然到了。项燕的攻击不分昼夜,连续攻破秦军的营垒,都尉一级将领七人阵亡,李信抵挡不住,损兵折将,狼狈逃回秦国。
楚军收复郢陈,继续向西推进,甚至进入了原来韩国的地域。秦王嬴政震惊了,他连忙降尊纡贵,亲自去请王翦,拿出全部的本钱,六十万人马赋予老将,再次与楚决战。
王翦不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楚军处处受制,昌平君的努力最终没能挡住历史的洪流。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