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根據《史記》的記載,覺得周宣王在王室頃頹的時候,能引得諸侯朝覲,就把他當作一位中興之主。宣王36年,山西的條戎、奔戎騷擾周王朝的邊境地區,周宣王派軍前往剿滅。

大家好,我們的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前841年,西周首都鎬京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憤怒的人民湧上街頭,趕跑了周厲王,擁護周公和召公主持朝政,史稱“周召共和”。14年後,逃亡於“彘” 的周厲王去世,周公和召公擁戴厲王的兒子姬靜繼位,就是有名的中興之主“周宣王”。
周宣王繼位之初,在周公和召公的輔佐下勵精圖治。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覆宗周。大家都根據《史記》的記載,覺得周宣王在王室頃頹的時候,能引得諸侯朝覲,就把他當作一位中興之主。那麼我們來看看周宣王在位的幾件大事。
根據《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記載: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爲魯太子。魯武公九年是公元前871年,也是周宣王11年。通過這段記載,我們這位號稱中興的周宣王僅憑一面之緣,不顧祖宗法制,直白表達自己對於魯武公幼子的喜愛。當時一位叫做仲山甫的大夫就勸諫道:廢長立幼,不符合我們周王朝的禮制啊。您這樣命令他,若遵從有違祖制,不從就是違抗王命。所以天子不能發佈不合禮制的命令。天子命令不能實行,就會失去權威。您現在讓魯武公立幼子,這就是教唆人民以下犯上,也會動搖國本。這樣的忠良之言,周宣王哪裏聽得進去。
後來魯武公病逝,公子戲成爲了魯國的君王。如果事情發展到這裏,也就罷了。偏偏公子括的兒子伯御,起兵殺了叔叔,自己當了魯國的王。這個魯國長幼之爭的內亂,卻讓周宣王暴怒了。他直接帶領王室的軍隊,前往魯國殺了伯御。《史記》對此事的記載是“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周宣王枉顧周王朝繼承法制,肆意干涉諸侯立儲之事。完全看不到一位英名有爲的中興之主該有的睿智,西周以德立國,周公做周禮,而仁義傳天下,其中最爲重要的繼承規則就是立嫡立長。在王室頃頹的時代,這樣輕佻的舉動完全是自尋死路,哪裏來的中興?
在清華簡《系年》第一章中有這樣的記載: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王是始棄帝籍。清華簡的記載,說明西周“籍田”是周王室作爲祭祀所用的田地。籍禮也是爲了祭祀上帝。在幾千年的古代,對不敬天、不遵祖制無疑會影響到天下人對西周天命的歸屬產生懷疑,更會使得民衆離心離德。周宣王廢除籍田之禮,首先違背了祖宗成法,其次在當時的國人看來,也是對上帝天神的大不敬,而這都屬於失德。
對於天子這樣的失德行爲,自然有臣子勸諫。根據《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記載: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也就是說,周宣王不籍千畝的時候,當時的虢公就對天子進行了進諫,但是他根本聽不見去。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國家,天子籍田不但是起到給祭祀積攢貢品,更是表明了天子對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視。雖然籍田不一定能夠使得人民豐衣足食,但是它所起到的表率和督促作用卻無可代替。農業社會的衣食、財稅全部來源於農業生產活動,只有搞好了農業,國家才能安定。周宣王想要繼承先祖文武成康的遺風,卻不重視國家的農業生產,又怎麼能夠給人民帶來幸福呢?
周宣王時期,由於王室的頃頹也發生了多次戰爭。宣王剛即位的時候,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西北方向的西戎。爲此周宣王任命此前給王室牧馬的贏秦部族爲大夫,讓他們替周王室看好西大門。剛剛收到嘉獎的秦人十分高興,誰知沒兩年他們的部落首領秦仲就兵敗身亡。於是周宣王又調撥了七千兵卒給秦人,讓他們繼續征討西戎。爲了讓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周宣王將位於西戎邊界處的西垂之地封賞給了秦人。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秦人不負宣王重託,成功擊敗了西戎,看守好了西周王朝的西大門。這基本是宣王最正確的一次整治行動,僅僅七千兵卒和西垂之地,就解決了西戎的邊患。
宣王五年,北方的獫狁進攻西周,其主力部隊已經抵達了涇陽,兵峯直指鎬京。周宣王任命尹吉甫出擊,擊敗獫狁後,乘勝追擊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五年後,周宣王派虢季子率軍攻打獫狁,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對獫狁的兩次戰爭都獲得了勝利,使得西周暫時解除了王室西部和北部的邊患問題。
這兩場戰爭的勝利,讓宣王有了親自上陣的慾望。宣王六年,淮夷的徐國聚衆叛亂。周宣王親率宗周六師東征。據《師寰簋銘文》記載,此戰師寰作爲隨軍將領,同時調遣了齊、杞、萊等諸侯國的部隊,經過多年征戰,成功消滅了淮夷部落中的四位首領。此戰過後,淮夷徹底臣服於西周。這大概是周宣王距離中興最近的距離,西部、北部、淮夷三次征伐都取得了勝利。也成功震懾了諸侯國,各諸侯都重新開始朝覲周王室。
四方夷服,海內清平。周宣王終於過上了好日子,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王室周圍的戎狄部落總是不那麼安分。宣王21年,太原之戎觸怒了宣王,他立即發兵討伐。史書記載: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宣王36年,山西的條戎、奔戎騷擾周王朝的邊境地區,周宣王派軍前往剿滅。史書記載: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連續的失敗,讓沉浸在祥和安寧中的周宣王很是憤怒。他一定認爲是率軍的將領不拼命,致使王朝受損。宣王39年,周宣王主動率領宗周六師前往討伐申戎,一戰而獲得勝利。正當他傲嬌不已的時候,不長眼的姜戎又在活蹦亂跳。在申戎之戰中受損的宗周六師難堪大任,周宣王立即徵調了南國之師,他或許覺得這一次還會像申戎之戰一樣,王師所至,敵人就像冰雪遇到太陽一樣消融了。可惜天不遂人願,姜戎之戰中南國之師全軍覆滅。周宣王在亂軍中僥倖撿了條命,逃回了鎬京。
連年征戰,將好不容易積攢的國庫消耗得一乾二淨。急着復仇的宣王,想通過普查人口來補充損失的兵員和財政。這個時候,一向聽話的臣子都跳出來反對。他們認爲,百官各司其職,如果想要數據直接問百官就可以,天子直接普查,即勞民傷財又顯示了王室的衰弱,得不償失。宣王的四處征伐,終是沒能挽回西周的頃頹。宣王死後,其子幽王即位,很快就被諸侯殺死,西周自幽王就覆滅了。
周宣王前期逐西戎、滅獫狁、破淮夷,在軍事上顯示了中興的氣象。但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註定了難以完成周王室中興的重任。在以德立國的西周,肆意破壞諸侯繼承順序;不籍千畝,失德百姓生存之根;一意孤行,不聽良臣逆耳忠言。破壞禮制的惡果很快顯現出來,幽王即將替自己的父親親口吞下這顆惡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