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後是一家人的關係,兒子處於青春期,愛頂嘴,媽媽表示理解,雖然心裏難受,但包容了孩子,可是,爸爸看到兒子頂撞媽媽,他就不願意了,替媽媽教訓兒子。有時候,孩子不說離家出走,爸爸反過來對他說:“你可以走了”父子倆見面便吵,頭痛煞了媽媽。

在我們的身邊,存在着許多“看不見”的教育,“看不見”的教育比“看得見”的教育具有更強大的能量。

一位已經念初中的男孩的媽媽和我聊天,上一個學期,她的孩子不在學習狀態中,成績倒退許多。原因在哪裏?我們聊了四個多小時,從孩子的表現聊到家庭生活。

首先是關於電視的,她不看電視,孩子也跟着不看

。她先生愛看電視,一回家,第一件事情是打開電視。孩子通常是待在房間裏寫作業,他上洗手間或者到客廳喝水的時候,會瞄幾眼電視。那個時候,他們家只在客廳有一臺電視機,情況倒也還好。後來,他們搬了新家,孩子的爺爺說:“在房間裏也裝上電視吧。”孩子的爺爺和奶奶有時候會過來和他們一起住。她不願意違背老人的意願,於是,他們家客廳裏和房間裏都裝上了電視。這麼一來,方便了孩子看電視,在客廳,他看客廳的電視,到了房間,他看房間的電視。看電視的習慣由此養成。

其次是孩子對爸爸的態度,

爸爸每天回家的時候,見到兒子第一句話通常是:“作業寫了嗎?”孩子很不耐煩,對爸爸態度惡劣。爸爸看到兒子這種態度,立即進行管教;爸爸批評孩子,孩子頂嘴;爸爸被激怒了,又說不過兒子,只能實施棍棒教育;爸爸動手了,兒子感覺受到傷害了,喊着要離家出走,爸爸說:“你走吧,走吧?有時候,孩子不說離家出走,爸爸反過來對他說:“你可以走了”父子倆見面便吵,頭痛煞了媽媽!媽媽多次和爸爸交流,爸爸卻說,他小時候,他自己的父親就是用相同的方式教育他的一-兒子當然要聽老子的話,不聽自然就要捱打。


最後是一家人的關係,兒子處於青春期,愛頂嘴,媽媽表示理解,雖然心裏難受,但包容了孩子,可是,爸爸看到兒子頂撞媽媽,他就不願意了,替媽媽教訓兒子。兒子於是責怪媽媽:“都是你!”似乎,爸爸和媽媽保持了一致,兒子成爲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家庭關係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不要說孩子,就連我們大人也常常會對人對事產生誤解,誤解多了,沒有及時消除,就會變成隔膜,隔膜深了,會妨礙溝通,溝通缺失了,誤解就更多了。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總是喜歡說:“孩子小,還不明白許多事情。”

正因爲如此,才需要大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事情,使得家庭關係保持良性循環的狀態。

和成人比,孩子在家庭關係中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他們需要接受成人的教育和引導而成長;孩子沒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父母,他們幾乎也沒有能力改變父母什麼。


但是,成人處在一個相對主動的位置,因爲成人能夠思考,能夠判斷,能夠改變自己!成人如果開始思考了,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改變了自己,教育的希望就來了--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能夠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給他;當孩子希望得到你的理解的時候,你能夠和他一起坐下來,營造一個傾訴的環境給他;當孩子暴躁的時候,你能夠給他一個寬容的懷抱,讓他安靜下來;當孩子彷徨的時候,你能夠給他溫暖的話語。相反,棍棒只會讓孩子更暴躁,斥罵只會讓孩子更彷徨。

下次,你可以試試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