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不乏名家大师,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邓散木,赵朴初,陆维钊等,各具风流,姑且不论在书法水平上的轩轾之别,就在书坛的综合影响力而言,无人能与启功先生并肩。

虽然在主流媒体,都趋于对启功先生报以赞颂的态度,但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平。比较偏激的认为先生徒有虚名,其书法水平大致介于民国时代账房先生的水平。当然这样的观点不过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已,不值一驳。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平在同时代也就是中游水平,还有一个比较诛心的观点,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平和他所获得地位是不相配的,这位知名书法家说辞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白,就是才不配位,德不配位。小编做过几天老师,养成了一个习惯,表扬人要指名点姓,批评人对事不对人,更不能指名道姓,给大家留下一个固化的印象。码字则是不想蹭人家的热点。

这个暗藏刀锋的观点小编是不认可的。若是纵向的对比历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会显得单薄,因为无论是谁,拿去和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比,都厚实不起来。但横向比较,和同时代的书家相比,启功先生当之无愧的一流水平。小编借用书谱中孙过庭对比王羲之与钟繇张芝的论述: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从这个角度看,较之同时代的大家,启功先生可以说是领先了半个身位的。

提及启功先生的书法,为大众所熟知的,当然是别具一格的启功体,辨识度非常高,字体清瘦,惜墨如金,收放自如,平稳内敛,清秀隽永,意境清新自然而又不失悠远静穆,给人平和亲切之感,并非刻意求怪求异。正所谓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启功先生在用笔上,中锋为主,多藏锋,多圆转,笔画匀称、圆直劲挺,棉里裹铁。结字上多取纵势,启功先生对书法的审美和实践,都还是走在中和的大道上。?但又从历代书家的特有风格中突围而来,可谓一笔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形成业内外均认可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启功先生在近现代书法家群体中执牛耳的缘由之一。小编选取了几张启功先生临十七帖的放大版本供书友欣赏,纤毫之下,神韵再现。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启功先生曾提出临习碑帖,要透过刀痕看笔痕,从这难得的墨迹中,看看启功先生是如何透过刀痕看笔痕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