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是儿童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有数据表明:有5-15%的婴儿都有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但是实际的过敏率从2%到7.5%不等。母乳喂养的宝宝也可能出现牛奶蛋白过敏,但概率要低得多,大约是0.4%-0.5%,最高可能达到2.1%。牛奶蛋白过敏到底如何诊断?确诊后如何进行饮食管理呢?要了解这些,我们必须先来了解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

牛奶蛋白过敏的定义

牛奶蛋白过敏可以定义为人体对牛奶中的一种或多种乳蛋白(通常是酪蛋白或β-乳清蛋白)作出的一系列免疫反应,由一种或多种免疫机制介导。

牛奶蛋白过敏的分类

牛奶蛋白过敏诱发的免疫反应分为IgE介导的、非IgE介导的,还有IgE和非IgE混合的反应。

1、IgE介导。其实就是1型超敏反应。孩子在食用牛奶后短时间内就会有过敏反应,通常在牛奶被消耗的2小时内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体释放一种称为组胺的化学物质所触发。这种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荨麻疹、眼皮水肿、呼吸困难、呕吐、腹泻,严重甚至可以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2、非IgE介导。非IgE接到的牛奶蛋白过敏可能是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种发病通常比较缓慢,可能在食用牛奶后数小时或数天才会发生,可能出现皮肤反应比如湿疹,消化道症状比如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等。

3、 混合型。两种过敏反应可能混合在一起,导致两种类型的过敏反应的组合。

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牛奶蛋白过敏并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症状。

1、皮肤症状:荨麻疹、风团;嘴唇和眼睛水肿;过敏性皮炎;水肿等。

2、胃肠道症状:重度胃食道反流;腹泻或者便秘;肛门红肿或者肛门处红疹;持续3周以上的肠绞痛;大便带血;缺铁性贫血(持续的肠道出血导致贫血)等。

3、呼吸道症状:鼻塞,流鼻涕,咳嗽,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反复中耳炎发作等。

牛奶蛋白过敏如何诊断

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并不是依靠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只是筛查,并不是确诊的依据。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孩子的临床表现。目前最有诊断意义的是回避-激发试验。诊断流程分为两步:1. 限制摄入所有奶制品;2. 重新尝试(激发试验)。

1、 限制摄入。限制牛奶蛋白摄入至少2周。完全杜绝任何奶制品接触,不仅仅是吃,也不要有皮肤接触。包括水牛奶,山羊奶,绵羊奶等都需要限制摄入。忌口时间通常2-3周,也可以延长数周。

2、重新尝试(食物激发试验)。在医生严密的监测下,重新引入牛奶制品。如果再次出现过敏症状或者之前的症状明显加重,则有可能是牛奶引起的。这种方法虽然是目前国际认可的诊断方法,也有误判的可能。现在推行更为严格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准确度更高。

牛奶蛋白过敏的饮食管理

确诊牛奶蛋白过敏,确实是需要回避接触牛奶蛋白的,建议至少6个月不接触牛奶蛋白或者直到孩子9-12月大再开始尝试看看是否还会过敏。严重过敏反应的孩子,12-18个月大后再小心尝试。一旦症状改善,可以少量尝试接触,看看症状是否还会出现。

1、 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妈妈需要限制所有奶制品,并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2、 配方奶喂养。首先更换深度水解奶粉喂养。深度水解配方奶是将牛奶蛋白(酪蛋白和乳清蛋白质)处理成小分子,能够解决大约90%的牛奶蛋白过敏问题。换用深度水解奶粉喂养仍然不能改善宝宝的症状,需要考虑使用氨基酸配方奶粉。通常严重牛奶过敏的宝宝可能需要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3、1岁以上的宝宝。如果在1岁以后仍然有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除了摄入牛奶,还需要避免摄入奶酪、酸奶、冰淇淋等奶制品。

牛奶蛋白过敏会持续终生吗?

牛奶蛋白过敏常常在宝宝1岁以内发生,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免疫系统逐渐健全,通常在2-5岁大时会逐渐自然脱敏,到了5岁后,绝大多数宝宝都不再对牛奶蛋白过敏。极少数人可能持续终生。

总结:

牛奶蛋白过敏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在1岁以内宝宝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家有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做好饮食管理,孩子通常在2-5岁大时会逐渐自然脱敏,到了5岁后,绝大多数宝宝都不再对牛奶蛋白过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