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大家好,我们的子萱爱谈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秦朝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摧枯拉朽的,白起坑杀40万赵军,王翦屠杀楚国精锐,蒙恬追杀燕王三千里将其生擒。勇猛无双的秦军甲士似乎没有遇到过打不过的对手,而天下无敌的他们在这支军队面前却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先后大小72站,秦军皆输,是秦军最大的耻辱!这支军队就是魏武卒。
魏武卒之起源:魏国名将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训练的精锐步兵。当时魏的国王是魏文侯,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如此强悍的一支军队,入选要求自然极其严苛:“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这体魄,即便是放到现代,也是百里挑一的标准。因而在当时,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士兵数量中,魏武卒鼎盛时期也不过区区五万。
正是这么一群当世最为精锐剽悍的军队,在战神吴起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即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其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
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能够进入选这么精锐的部队中,自然会有相对应的待遇。首先,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其次,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
“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自由限制。所以才让士卒拼命死战,加上一代名将的统帅,大败秦军也就顺理成章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