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被處死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

也許直到今天,我們掌握的關於於“六君子”的介紹並不詳實,但是從個人簡介中,不難發現,無一不是大學問家、大思想者,都有大好的前途與仕途;但正如“六君子”之首譚嗣同所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猶記得就義前,譚嗣同高喊“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番豪情與壯志至今聽來亦讓人情不自已、由然佩服!

按理說這時候康梁等讓起來爲民請命,力求變法,促使國家強大應該是好事情啊,可爲什麼最後被殺的時候不但沒人同情還被人唾棄呢?

一是因爲變法失敗,百姓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中國人雖然強調的是重在過程,結果無論,可實際是卻是隻看結果不看過程,無論你中間有多麼努力,可最後失敗了,那你就是不成功,你就是罪人,這種看法不僅廣泛存在現代中國人心中,一百年前的普通百姓也是如此!

第二個最重要的原因,我個人的觀點偏向於魯迅曾言:“先覺的人,歷來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羣衆迫壓排擠傾陷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兇。”在當年封建制度的背景下,統治者是牢牢地把控着大多數百姓的意識形式。

而在教育被上流階級所壟斷,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對外界的最新消息的靈通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沒有自己足夠的能力去分辨和判讀一件事情和一個人的好壞。因此,在清政府的操控下和言論措施下,老百姓憑藉着對政府的信任容易被政府所利用,容易跟着瞎起鬨!

這讓我不禁想到蕭伯納的名言:

“聰明的人是會改變自己去適應時代,愚笨的人則會想去改變時代去適應自己。而歷史往往是後者所創造的。”

戊戌六君子就是這樣一幫“愚笨”的人,而他們恰恰也是最值得後世、歷史去銘記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