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認爲古代戰爭就是比拼人數的電子遊戲。兩軍的較量,彷彿就是簡單的數值計算。誰的數字大,誰就能獲得勝利。但現實中的戰爭是殘酷而複雜的。龐大的軍隊既帶來了充足的人力,也給後勤和指揮帶來了更大壓力。這也就是歷史上,經常出現以少勝多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讓我們從後勤和指揮的角度,來見證一支古代大軍的脆弱,看看那些龐大軍力是如何被自己的規模拖垮的。
首先是喫的問題
漢軍在對匈奴作戰中經常遇到後勤問題
古語有云,民以食爲天。一支軍隊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喫的問題。在目前已知的資料,讓我們知道一名漢代士兵的口糧是每天3斤的不脫殼主食。那麼,在不算上蔬菜、肉類和戰馬所需飼料的情況下,一支20萬人的軍隊每天就要消耗掉300噸的糧食,相當於1500輛家用轎車的重量。
如此巨大的消耗,使得一支軍隊無法在一處地方待的太久。但戰局往往不允許軍隊自由的運動,而大雨、嚴寒、道路阻塞等常見事故還會進一步減少運輸線帶來的物資,從而削弱軍隊的戰鬥能力。因此當規模過大的軍隊不得不在一處駐紮相當一段時間時,就會非常容易因爲後勤困難而崩潰。
米特拉達梯就爲他的太多的軍隊而困擾
公元前74年,規模巨大的本都王國軍隊,成爲看規模過大的受害者。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率領超過10萬的軍隊,圍攻普羅潘提斯海南岸的西茲昔尼人城市。前來援救的羅馬將領盧庫拉斯,帶領3萬餘人緊隨其後,並佔據了交通樞紐色雷西亞。
很快,盧庫拉斯拷問了一些本都俘虜,得知本都軍的規模很大,物資消耗非常迅速。根據經驗,這樣一支大軍在補給出問題後,非常容易崩潰。於是羅馬軍隊控制了周圍所有的交通要地,扼住了敵人向四周徵集口糧的渠道。無法就地補給的本都軍,只能依靠船隻從後方運來物資勉強維持。
這樣的局面下,本都國王仍不打算放棄。他將軍隊分爲10個營地包圍城市,還積極的準備攻堅用的器械,希望能攻破城市或者迫使城內居民投降,從而獲得城中的物資。
冬季來臨讓本都軍隊徹底陷入絕境
但事情並未按照他的設想發展。西茲昔尼人抵抗的非常堅決,直到冬季到來,本都軍都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更糟糕的是,由於損耗極快,軍中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冬季又是不適合航海的季節,後方來的運輸亦受阻礙。飢餓逼得士兵們只能靠喫人肉充飢,仍有大量的士兵餓死。
得知這一情況後,米特拉達梯絕望的下令軍隊於夜間撤退,天真的他以爲可以瞞天過海。但龐大軍隊的調動非常容易被發現,得知敵人撤退的盧庫拉斯於是率領羅馬軍奮起直追,將這支來自東方的大軍殺的損失慘重、四散奔逃。過多的部隊,無疑沒有增強本都人的戰鬥力。相反,人數優勢最終拖垮了他們自己。
號稱50萬的明軍因爲缺糧和斷水而陷入困境
公元1449年,明王朝迎來了蒙古草原的勁敵——瓦剌。他們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經常南下進犯,取得了不俗的戰果。當兵敗的消息傳入明皇朱祁鎮和掌權的太監王振耳中的時候,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被集結起來了。
7月15日,大軍從北京出發前往邊防重鎮大同。雖說早有準備,但龐大軍力的消耗還是讓部隊在10天后糧草告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明軍依靠強徵當地補給,纔在8月1日到達大同。
雖說終於趕赴目的地,但整支軍隊都已狼狽不堪。加上瓦剌人此時已撤到塞外,明軍無法以逸待勞的打擊對手。至於龐大的軍隊本身,也不可能在當地空耗駐守。於是王振下令班師回朝。瓦剌軍得知明軍動向後,奮起直追,在13日追上並襲擊了明軍後衛。
次日,明軍退至距離河北懷來20裏的土木堡。由於還有1000餘輛輜重車輛尚未到達,大軍只得於野外紮營等待。一切就緒後,明軍尷尬的發現,當地沒有地下水可以挖掘飲用,而唯一一條河流已經被瓦剌軍控制。
朱祁鎮打算在15日拔營東歸,卻不料瓦剌已完成包圍,大軍只能困在當地忍受飢渴。就在軍心浮動之際,瓦剌軍撤退了,首領也先派來使者求和。以爲解除圍困的王振便下令拔營前往河流取水。飢渴難耐的明軍士兵,顧不得紀律和敵情,爭先恐後的前往河流,結果遭到瓦剌的突襲。大而無用的明軍徹底崩潰,倉皇敗逃的明皇朱祁鎮被俘,文武官員有50餘人陣亡。
龐大的明軍在北京到大同之間的路線上走的異常艱難
運輸喫的也挺麻煩
僅僅2萬多荷蘭軍隊就需要3000輛馬車運送補給
正因爲大軍的消耗龐大,除開大軍所在地的有限口糧供應,武器裝備和更多的食物需要大量的車輛和牲畜從後方拉來。例如1602年荷蘭將軍莫里斯,在布拉班特進行戰爭的時,就準備了3000輛2到4匹馬拉的大車,來供應2.4萬人的軍隊。
若是一支20萬人的軍隊,按同比例則需要整整2.5萬輛馬拉大車。一匹馬的長度約爲1.3到1.4米,一輛馬車約兩匹馬的長度,即2.6到2.8米。所以,即便不考慮要保持車距的情況下,一字排開的長度也則有足足70公里。如此龐大的車隊,不但非常容易被敵人發現,更在遭到攻擊的時首尾不能顧及。一旦你拖着如此長的尾巴行進,就非常容易被敵人破壞後勤供應。
馬克安東尼的羅馬部隊以埃及和敘利亞爲基地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公元前34年,羅馬後三巨頭之一的馬克.安東尼,親率10萬大軍東征帕提亞。爲供應軍隊的需要,一支龐大的後勤隊伍跟隨其後,僅爲裝載攻城器械零件的車輛,就有300輛之多。安東尼擔心這些行進緩慢的補給車,於是安排了1萬人守衛車隊,自己帶着剩餘的軍隊先行圍攻弗位於阿塞拜疆一帶的拉阿塔城。
結果,龐大的輜重隊伍果然引起了帕提亞國王的注意。他立刻派遣大批騎兵前往襲擊車隊,利用機動性成功的消滅了首尾不能相顧的車隊守衛,毀滅了羅馬軍的輜重部隊。
死於飢餓與食物中毒的羅馬士兵遠多於被帕提亞人打死的
在取得這個戰果後,帕提亞軍開始不斷騷擾圍城的羅馬軍隊,阻止他們蒐集足夠的糧食。於是,失去了攻城器械和車隊糧草的羅馬軍,只能選擇撤退。帕提亞軍緊追其後,不斷攻擊。羅馬人只能邊打邊走,花了6天才抵達安全區域。
龐大的兵力給撤退的羅馬人帶來了極大的拖累。食物和飲水的缺乏使得士兵不顧嚮導勸阻,食用有毒的野菜、飲用會導致腹瀉的水。結果陣亡的2.4萬士兵中,大多數人居然是因爲患病而死。
在缺乏樹木的地方 製作攻城武器的木材都需要運輸
除了容易被攻擊外,龐大軍力的運輸隊伍,還極其容易因爲自身的規模而損失慘重。拉車的牛若是要保持健康,每日的食量要達到12--18公斤,而馬的食量也有10公斤,這是每個人所需補給的6.6--12倍。除了牲畜,駕駛者也要喫飯,因此對於規模達到數萬的運輸隊來說,這是極容易供應不上的。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正是上述情況絕佳的案例。爲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決定派遣規模龐大的騎兵遠征匈奴後方。史載擁有10萬騎兵的部隊,被漢武帝動員起來進行遠征。爲了供應這支龐大的騎兵部隊,僅馱馬就安排了14萬匹之多。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車輛和民夫負責供應運輸。
由於此前同匈奴多次戰鬥,因此身經百戰的漢軍連連取勝。但就算如此,當漢軍得勝而歸的時候,14萬匹馱馬僅剩2萬餘匹存活,士兵的損耗也達到數萬之多。在匈奴幾乎是連戰連敗的情況下,漢朝有如此損失,可見物資供應的匱乏,在大兵團行動中並不罕見。
騎兵消耗的物資數倍於步兵,加上目的地還非常遙遠,馱馬和拉輜重車的牲畜都必須以超負荷的載重長途跋涉。雪上加霜的是,有限的物資必須供應作戰部隊,那麼牲畜就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這就造成了它們的大量死亡。作爲運力的牲畜一旦損失,物資更難以維持供應,士兵便會在飢餓之中得病死去。
漠北之戰中死於飢餓與疾病的漢軍遠多於被匈奴打死的
更大的難題是管理
軍隊各方面的管理需求都是將領的一塊心病
除了後勤的壓力,龐大軍力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越大的規模,在計劃、組織、控制、協調這4個維度上就越是低效。
士兵需要食物和飲水,那麼在古代制定一支超過10萬人的作戰計劃的時,就不能考慮長期駐守,更不能將部隊集中於一塊區域。將領在制定作戰計劃是,要尋找有充分糧產的區域纔行。部隊的行軍路線是不能脫離河流的,否則就會立刻面對缺水缺食的尷尬境地。
除開軍隊的移動和駐紮,出營會戰也要考慮戰場的寬度是否能展開所需兵力,並留下充足的迂迴間隙。否則士兵們將難以運用武器和戰術。但規模的過於龐大,導致極少有這樣合適的地形。即便是每人只佔據1平方米的空間,10萬大軍也要佔據整整10萬平方米的區域,這就相當於整整14個足球場的空間。
龐大的軍隊需要足夠的空間來展開作戰
哪怕戰前計劃上考慮周全,戰時的組織、協調和控制也難以保證。規模越大的軍隊,就有越多的下級單位。在古代那種非常有限的信息傳遞條件下,很難有效的組織起來並協調運作的。靖難戰爭中的白溝河之戰,朱棣就給盲目堆砌數量的南軍以下評價:人多易亂,擊前則後不知,擊左而右不相應。
對於這樣的情況,前秦皇帝苻堅有着深刻的體會。公元383年,苻堅率領大軍南下攻晉,雙方於淝水之戰展開對峙。苻堅清楚自己的軍隊因過於龐大無法進行消耗戰,因此在決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只能將計就計答應謝玄的決戰要求。
但當他打算讓士兵有序退卻時,殘酷的現實卻生生的潑了他一盆冷水。拼湊出來的大軍,根本無法完成各個單位間的有效協調。後退指令下達後,軍隊在後撤時發生了混亂,陣型被嚴重破壞。更爲可悲的是,由於信息傳遞的緩慢,加上軍隊鋪開後的空間廣闊,後排的士兵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導致東晉降將朱序到處散佈謠言,稱秦軍被打敗了。不明所以的士兵們,只得各顧各的逃命,最終演變成全軍潰敗。
因規模過大而自亂陣腳的前秦軍隊
總結
運籌帷幄永遠是一件複雜而燒腦的事情
古往今來,人多勢衆縱然有理,但合理的組織纔是更爲必要的關鍵。人越多,就帶來越多的弱點和越大的壓力。如果一味的迷信數量優勢,將會讓軍隊反而變得不堪一擊。
一支軍隊參加戰鬥,本身就需要一羣數量不少於軍隊人數的後勤隊伍,爲衝鋒陷陣的將士打理糧秣補給。善戰的將軍,也會在戰鬥前儘可能的考慮後勤問題,並將手下的福祉視爲取勝的重要條件。
當然,在古代戰爭記載中,往往存在很多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大軍數量。一羣血肉之軀,居然在沒有良好交通條件、通訊手段和工業化大生產的背景下,輕而易舉的拉起數十萬乃至數百萬大軍。這一現象本身就值得看客們,多加思索。
波斯軍隊就曾經故意在希臘人面前營造驚人的數量
其中緣由,不乏對手爲彰顯自身武功而故意爲之。也不乏己方爲彰顯自身實力強大,故意誇大數量來威嚇對手。甚至於部隊數量較少的一方,往往希望通過各種假象來營造自己人多勢衆的假象。而當他們最終獲勝,也就樂於將對手的後勤民夫算入軍隊規模,乃至將敵國的適齡青年都算入其中。
蒙古人經常製造煙霧與灰塵 讓敵人認爲自己數量龐大
所以,若我們採信史料記載上數十萬乃至百萬的兵力記載,那真是對辛勞先祖的惡意貶低。畢竟,真正靠堆砌數量才獲得安全感的軍隊,最後十有八九都被敵人數人頭了。(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