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讲,明朝是有明太宗的,这个人就是朱棣。那么肯定就有人要说了,朱棣不是明成祖吗?为何又是明太宗了?

那么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

这涉及到庙号礼制这么一个知识。

什么叫庙号?皇帝在宗庙里供奉牌位上的名号。也就是咱们常见的什么太宗、太祖这些。

原本这个庙号评选是很严格的,不是谁都可以评得上的。比如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评上庙号的也就四个。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咱们在称呼这些皇帝的时候,一般是称谥号,也就是汉文帝、汉武帝之类的,因为每个皇帝是有谥号的。

然而在隋朝以后,庙号泛滥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而谥号则变了味道,不断地加谥,导致一个皇帝地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清朝随便一个皇帝都是二十几个字。为了称呼记录地方便,大家开始改用庙号相称。而这个庙号该如何称呼也是有规矩的。庙号一般分两类,一类称之为“祖”、一类则称之为“宗”。

谁该称祖、谁该称宗,称什么祖,称什么宗,那都是有着相应的评价标准。

一般古人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这么一个标准来给予祖或宗的庙号,至于中间的字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一般来讲,只有开国之君才会才会称“祖”,因为他们有着开国之功嘛,而其余的皇帝一般称“宗”,靠的是所谓地守成之德。

所以其实每个朝代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祖”,因为只有一个开国之君嘛。当然,出于对父辈德尊敬,一些开国之君门往往会追封自己的父辈。比如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他的庙号是高祖,而他的父亲则是太祖。还有唐高祖李渊,其追封祖父李虎为唐太祖。

至于子孙后辈,那就只能是称宗,这个定律连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开拓帝王都未曾打破。

但是在明朝,却出现了两个祖。一个是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个则是他儿子,明成祖朱棣。

那么朱棣为何敢称祖呢?是他太膨胀了吗?

显然朱棣没那么傻,要知道他这靖难之役抢来的帝位可不光彩,低调都还来不及呢,如果称祖,很明显是在标榜功高。

所以朱棣死后,其被评的庙号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这个庙号太太庙里供了上百年。直到一个叫朱厚熜的小屁孩儿当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朱棣这个庙号才被改成了明成祖。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话说明朝有个痴情皇帝,乃是一夫一妻制的严格践行者,他叫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其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自此后宫再无其他女人。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朱祐樘身为皇帝,一生只娶一人,确是一段佳话。但就皇帝角度而言,朱祐樘此等作为,未免欠了些大局考虑。

因为他只娶了张皇后一人,而张皇后仅仅只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这导致他这一脉,人丁稀少,有断绝之危险。比较就朱厚照这一个独苗,没了也就没了。

果不其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一岁。而朱厚照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甚至连兄弟都没有。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传统的继位法则,在这里都不管用。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嫡系中没有,那就去旁系中找。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厚熜便被推上了前台。他朱厚照的堂弟,其父兴献王乃是明孝宗亲弟,而且按长幼顺序来算,兴献王一脉乃是现存于世最长的一脉。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便糊里糊涂,毫无准备的成为了皇帝。当时张太后与杨廷和也是看中了朱厚熜年幼,而且他父亲兴献王已经去世,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孩子来当皇帝,再好不过。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个孩子,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什么帝王权术的教导。但的心智城府却超乎常人,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皇帝。

当初从封地来到京城,朱厚熜还未正式登基称帝,便给所有人来了一次下马威。

当时朱厚熜在城外由礼部负责接引,按照礼部的章程。朱厚熜还未称帝,要以太子之礼接待,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朱厚熜当即就不干了,这不是硬生生的将他矮了一辈儿吗?他说自己以皇帝身份来正式上岗的,而不是皇子。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后礼部没办法,只能是按照朱厚熜的意思,以天子礼仪接待。当然,这还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登基之后,才是众位朝臣的噩梦开始。

朱厚熜继位后边开始发难,在自己生父尊号和皇后人选的问题上,和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发生了分歧。

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乃是继承明武宗皇位,自然要归明武宗一脉,即使与不尊明武宗为父,那么也要以其为亲兄,奉明孝宗为皇考,即名义上的父亲。换句话说,就是让朱厚熜换父亲,称伯父明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叔叔。

对此,朱厚熜自然是不答应。在新科进士张璁等人“继统不继嗣”的理论支持下,朱厚熜手段并用,最终让杨廷和等人屈服。赢得了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其也自此正式掌控朝堂,从一个外来者,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明朝的掌控者。

而这个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得从大礼议之争的结果来讲了,朱厚熜力排众议,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兴献皇帝,并追尊庙号为“睿宗”。

既然尊了庙号,那就得进太庙供奉啊。而当时明朝太庙正殿,也就是家庙的牌位数量是有限的,总共九个。即一祖四昭四穆,是为天子九庙。而多出来的,那就是往祧庙放,史称入祧。

而这个入祧也是有讲究的,除了称祖者以开国之功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之外,其余称宗者,则要按照辈分亲疏关系依次入祧,谁的辈分高,谁先。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没有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当时太庙中就差了一位。而兴献皇帝被追尊庙号后,这个天子九庙就满了。也就是说朱厚熜死后,得移出来一个。按照规矩,明太宗朱棣辈分最高,自然会被移走。

原本正常情况下这么挤走朱棣也没多大问题,但兴献皇帝这身份有点儿尴尬,若是因此就要朱棣少被供奉一世,朱厚熜怕是愧对先祖,更会落人以口实,毕竟朱棣乃是他们这一脉得先祖,且乃一世明君,声威太盛惹不起。于是朱厚熜就另辟蹊径,给朱棣改了庙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么一来,朱棣同样可以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这就是明朝为何没有明太宗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