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注歷史的朋友會疑惑,明明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中國距離西伯利亞更近一些,爲什麼卻是沙俄翻山越嶺來到遠東佔領了它呢?近百年來無數人從歷史、科技、人口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對此做出過分析,但很少有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答案。或許出現這個結果不是單方面的原因,但是氣候、技術和歷史大勢卻是無法迴避的三個因素。
如果僅從地理上分析的話,很多人會說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苦寒的西伯利亞寸草不生,實在不適宜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所以中國的農民對這片不毛之地沒有慾望,久而久之讓沙俄鑽了空子。然而事實情況是,在中國農民看來沒有價值的西伯利亞對於俄國農民來說同樣沒有價值,讓中國人難以忍受的極寒天氣對俄國人來說同樣冰冷刺骨,導致俄羅斯捷足先登的原因絕非如此草率和膚淺。
從亞歐大陸整體來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對抗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儘管具體情況略有不同,但發源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卻長久以來地對華夏文明和斯拉夫文明保持着進攻態勢。在火器問世之前,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用弓矢和彎刀鞭打着依靠農業立國的中華和俄羅斯,這個時候無論中國還是俄國能在匈奴人或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苟且偷生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奢望挺進西伯利亞,佔據對手的核心區域了。
但火藥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形勢發生了逆轉,農耕民族轉守爲攻開始剿滅來自草原的強盜。熱兵器不同於冷兵器,精密的工藝要求製造者具備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原料,而這些都是草原人不具備的,如果強行定居下來又會失去騎兵獨有的戰略機動性,所以幾個回合下來,遊牧民族敗下陣來。其實縱觀整個18世紀,都是滿清和沙俄兩個火器大國對遊牧民族的聯合打擊,脫胎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爲金帳汗國畫上了句號,攜帶火銃和鳥槍的清軍把準噶爾汗國趕下了歷史舞臺。
解決了遊牧民族的威脅之後,西伯利亞留下的權力真空由誰來填補呢?那要看俄羅斯和滿清誰的實力更強,優勢更明顯。從地勢上看,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把中國和亞歐的其餘部分分隔開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只要在東亞地區贏得小組賽冠軍就可以一勞永逸,而俄羅斯卻需要跟英國、法國、德國、土耳其進行大賽區循環賽,長此以往其軍力水平必然要高出中國一大截。
再者,從東歐平原向東越過烏拉爾山進入遼闊的西伯利亞,雖然距離大西洋沿岸越來越遠,但是氣候的變化卻是逐漸遞變的,俄國人沿這條路線進入遠東雖然也會感到不適,但遠不如中國人自南向北突然進入嚴寒乾燥的極地氣候那般不適應。最終雙方在外興安嶺和黑龍江形成對峙線,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地緣格局的大致框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