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因如此,卡贊伯格不得不反覆強調,Quibi對標的並非是Netflix、Disney+等各大流媒體平臺,其短視頻的定位,更多是要爭奪Youtube、TikTok、Snapchat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2015年,美國通訊巨頭Verizon推出了名爲Go90的平臺,與Quibi的定位頗爲相似:面向年輕用戶,同樣提供各類新聞節目、真人秀、體育節目,接入了各大電視臺的劇集,還允許用戶將內容剪輯成短視頻分享上網。

對於前夢工場創始人傑弗瑞·卡贊伯格來說,過去這一個月過得不太美妙。

一個月前,他精心籌備兩年的短視頻平臺Quibi正式上線。這家全新的視頻平臺,背靠阿里巴巴、迪士尼、華納、索尼、環球、高盛、摩根大通、維亞康姆等一衆大牌股東,上線前就拿到了近18億美元的融資,一上線就拿出了50部首發作品;並宣稱第一年將大手筆推出175部作品,共8500集的內容。

《權遊》“珊莎”蘇菲·特納、《24小時》主演基弗·薩瑟蘭、大導演斯皮爾伯格、《蜘蛛俠》系列導演山姆·雷米、《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託羅……好萊塢頂尖人才正排着隊給Quibi拍戲。

然而一個月過去了,Quibi拿出的近50部首發作品,居然沒有一部掀起水花。上線一個月,Quibi只收獲了350萬下載用戶,而第三方數據更低,認爲只有290萬。

面對《紐約時報》的採訪,一向心直口快的卡贊伯格脫口而出,“這個數字完全沒達到我們的預期(It's not close to what we wanted.)。”

而同樣是在疫情期間,Netflix今年一季度新增1577萬用戶,創下季度新高;Disney+用戶截至5月初則突破了5450萬,一個月不到又增加了近500萬用戶。

不得已,Quibi4月底宣佈將《最危險遊戲》、《陌生人》等多部作品的前兩集放上了Youtube的平臺,希望以此引起話題,吸引更多用戶。同樣是短視頻,Youtube本來正是Quibi希望顛覆的競爭對手。

亞馬遜、Netflix、蘋果、迪士尼……流媒體大戰明明早已白熱化,Quibi大手筆殺入的底氣到底從何而來?如果最終殺出一片天地,Quibi又能爲其他短視頻平臺帶來什麼啓示?

手機端Netflix,成本比肩《權遊》

Quibi是啥?講清楚這個問題,要花500萬美元。

三個月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流媒體,大手一揮用這個數字買下了寸土寸金的“超級碗”廣告時段。在30秒的天價廣告裏,面對彗星即將撞地球的滅頂之災,黑人女總統居然不慌不忙掏出手機,打開Quibi,決定看會兒劇放鬆心情。

Quibi名字其實是“quick bite”的縮寫,取其“速食”之義。其推出的視頻只爲手機端打造,長度都不超過10分鐘,瞄準的是年輕用戶地鐵上下班、在星巴克、醫院排隊或者在機場候機時的碎片時間。

作品短小精悍,但Quibi的野心並不小。和大多數短視頻平臺不同,Quibi並沒有選擇成本低、見效快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一上來就是PGC(專業生產內容)。

翻開Quibi的片單可以看到,其內容版圖一方面幾乎是比照着Netflix、HBO等長視頻平臺構建,同時又吸納了Youtube等短視頻平臺受歡迎的內容。

具體來說,Quibi的作品分爲三類:

1、分章節播出的電影。Quibi將這類作品稱爲“燈塔”項目,一兩小時長的電影,將被分成十幾個片段推出,每集最長10分鐘。

Quibi首發大製作《生還》,來自官推

2、真人秀、紀錄片等無劇本節目。這一大類涵蓋了好萊塢當下最熱門的無劇本節目,既有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風格的直男賽車大戰,也有女性向的廚藝秀、變裝秀、相親節目;既有家庭向的自然類紀錄片,還有早年風靡青少年的MTV整蠱節目。

3、每日新聞集錦。Quibi 與BBC、CBS、NBC、ESPN、TMZ、爛番茄、《娛樂週刊》等各大媒體合作,推出時事、體育、娛樂、音樂、明星八卦等多個領域的短新聞節目,還爲黑人、拉丁裔、加拿大用戶推出針對性的內容,甚至還有天氣預報,一集5到6分鐘。

當中Quibi最看重“燈塔”項目。首發作品中,“珊莎”蘇菲·特納挑大樑的《生還》是災難求生題材,改編自暢銷小說,“錘弟”利亞姆·海姆斯沃斯主演的《最危險遊戲》是燒腦向的懸疑作品,新版《亡命天涯》則是最典型的好萊塢動作片。

這些項目相當燒錢。按照The Verge網站的報道,“燈塔”項目每分鐘成本最高達12.5萬美元,一集10分鐘的成本超過125萬美元。按照美劇一集四五十分鐘來推算,Quibi最頂級的作品,成本已經與《權力的遊戲》剛起步時的投資相當。

如果說真人秀是吸引細分用戶羣體、短新聞是爲了留存用戶提高日活,這類院線電影級別的大製作纔是Quibi的重中之重,承擔着一炮而紅、迅速拉攏用戶的任務。然而,將院線電影級大製作拆解成十幾段短視頻的玩法,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其他國家,都是聞所未聞。

Quibi創始人卡贊伯格稱,他是受到了丹·布朗小說的啓發。

他去年在西南偏南藝術節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小說幾百年來章節越來越多,每一章閱讀時間大概就半個小時,原因很簡單——看久了讀者眼睛會酸。到《 達·芬奇密碼》更是“變本加厲”:整本書440多頁,分了100多章,平均一章就4、5頁。

卡贊伯格想把這一思路搬到影視內容上來。“如果成功,這會是電影、電視之後影像敘事(film narrative)的第三次革命。”

“水槍打大炮”?不,它的對手是Youtube

從第一批上線作品的反響來看,卡贊伯格出師未捷。大投資的《生還》在IMDb上評分只有6.5,《陌生人》只有6.9分,《最危險遊戲》評價最好也不過7.8分。

最要命的是,幾部作品只有一兩百號人打分,遠遠落後於同期打分人數幾千上萬的Netflix新劇《好萊塢》和Apple Tv+的新劇《捍衛雅各布》。也就是說,上線一個月了,Quibi還沒有一部作品有熱度。

事實上,卡贊伯格兩年前提出Quibi的設想後,質疑的聲音就沒停過。首當其衝的問題是:錢夠嗎?

眼看Netflix大有取代好萊塢之勢,各路流媒體近一兩年雨後春筍般冒出,願意砸錢的大有人在。天價拿下《指環王》版權的亞馬遜一年要花50億美元,迪士尼爲Disney+和Hulu準備的預算是一年60億美元,Netflix今年更是要狂燒170億美元。

最不濟也要像蘋果的Apple TV+、華納的HBO Max那樣,一年至少花個十幾二十億美元,纔有資格參戰。

今年3月Quibi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在上線前共計融資17.5億美元。有分析人士形容,“這就像用水槍打大炮”。

對此卡贊伯格反駁稱,如果按照每分鐘的內容成本來算,其他平臺平均一分鐘內容成本是100美元,Quibi一分鐘是10萬美元。

外界質疑的另一點是收費——雖然是短視頻,Quibi在收費上並沒有太大優勢。Quibi用戶月費有兩種模式:8美元/月可跳過廣告,5美元/月則需觀看少量廣告,註冊前三月免費。而沒有廣告的Disney+只要6.99美元,迪士尼合作方的用戶可以免費一整年,同樣無廣告的Apple TV+只要4.99美元,購買新iPhone就送。

況且Disney+、HBO Max、Peacock等流媒體,背靠各自母公司,一上線就自帶海量片庫。而沒有片庫的Quibi只能白手起家。

正因如此,卡贊伯格不得不反覆強調,Quibi對標的並非是Netflix、Disney+等各大流媒體平臺,其短視頻的定位,更多是要爭奪Youtube、TikTok、Snapchat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

Youtube去年上半年月活用戶就突破了20億,“海外版抖音”TikTok全球下載量到今年4月已經突破20億,用戶在手機端觀看短視頻的習慣早已建立起來。

另一個數據對Quibi也是有利的——根據eMarketer的研究,2019年美國成年人每天人均使用手機的時間(3.71小時)首次超過了美國人每天人均看電視的時間(3.58小時)。

卡贊伯格認爲,各大平臺的現有用戶中,肯定有一部分對短視頻有更高的要求:製作更專業、不受廣告干擾。這一羣體,即便只有Youtube月活的1%,那也是2000萬用戶。

也就是說,Quibi想用比肩長視頻的內容水平,去吸引短視頻平臺的用戶。但這樣獨特的定位,還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

2015年,美國通訊巨頭Verizon推出了名爲Go90的平臺,與Quibi的定位頗爲相似:面向年輕用戶,同樣提供各類新聞節目、真人秀、體育節目,接入了各大電視臺的劇集,還允許用戶將內容剪輯成短視頻分享上網。

Verizon的Go90已經關停

但由於最後活躍用戶遠不及預期,Go90在2018年被迫關停,Verizon錄入了近7億美元的虧損。

或許正是因爲有了前車之鑑,Quibi在策略上進一步向手機端傾斜:除了所有內容控制在10分鐘以內的硬性要求外,Quibi還有意識強調觀看模式的創新。

早在一年前,Quibi就開始宣傳其獨家的屏幕無縫轉換技術,用戶可以隨時選擇橫屏或豎屏觀看內容,畫面會自動適配。此外Quibi還會依據室內外光線、噪音的變化自動調節視頻的亮度、聲音。

Quibi支持用戶在橫豎屏之間無縫切換

後續會上線的一些作品還會玩得更大。《頭號玩家》主演泰伊·謝里丹爲Quibi拍攝的《無線》,大量鏡頭是用手機拍攝,上線後將允許用戶在前後置鏡頭畫面間切換。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正在爲Quibi創作恐怖題材的《天黑之後》。他特別要求作品上線後,用戶只能在天黑之後觀看。爲此,Quibi要專門上線倒計時軟件,確定用戶所在地天黑後纔會提示節目上線。

各路大佬們爲何“抱團下注”?

儘管外界質疑聲不斷,好萊塢早早就集體站到了Quibi身後。

2017年4月,卡贊伯格宣佈Quibi完成了10億美元的首輪融資。首輪出資的股東集齊了好萊塢“六大”——迪士尼、當時尚未被迪士尼收購的福克斯、NBC環球、索尼影業、派拉蒙的母公司維亞康姆以及華納。此外,獅門、007版權方米高梅、英國電視巨頭ITV以及小豬佩奇的版權方Entertainment One也都參與了融資。

在戰略投資者名單中,領投的是沃爾瑪沃爾頓家族的Madrone Capital,高盛、摩根大通和美國有線電視教父約翰·馬龍的Liberty Global跟投,中國的阿里巴巴也第一時間成爲了投資者。到了今年3月,Quibi又向各大投資方進行了新一輪融資。

這當中,迪士尼自己有Disney+和Hulu,華納和NBC環球即將推出HBO Max和Peacock,甚至連沃爾瑪都有自己的流媒體業務規劃。

這些公司爲何會願意兩頭下注?

爲了吸引好萊塢人才,Quibi開出的條件頗爲誘人,除了開價在製作成本上上浮20%,還有一項大招——創作者真正擁有IP版權。

前文提到,在Quibi上線的作品,實際上是被分成十幾個章節的電影。這些作品在上線兩年後,創作者就有權面向其他平臺出售完整的電影版。在Quibi上線七年後,作品所有版權,包括後續衍生品潛在收益,都將回到創作者手裏。

目前各大流媒體流行的模式是反過來的。

以Netflix爲代表的流媒體,爲了吸引大咖加盟同時迅速擴充版權庫,普遍都傾向於一次性支付創作費用,不少一線明星都能拿到2000萬美元以上的片酬,這在好萊塢大片已經非常少見了。

不過,明星們雖然開拍前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但也意味着要跟作品的版權以及衍生收入等後續收益說拜拜。

正因如此,卡贊伯格認爲,按照Quibi這樣的版權模式,Netflix、Hulu、亞馬遜等流媒體不僅不是Quibi的競爭對手,反而會是潛在的買家。

另一方面,Quibi兩位掌舵者在業內的聲望,也是各路資本願意兌現支票的原因。

今年69歲的卡贊伯格在好萊塢已經闖蕩了50多年。16歲中學畢業後,卡贊伯格便到了好萊塢打拼,一路做到了迪士尼影業總裁的位置。在任期間,迪士尼推出了《小美人魚》、《阿拉丁》、《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等經典動畫。

1994年卡贊伯格選擇出走,與斯皮爾伯格、大衛·格芬聯手成立了夢工場,他主管的夢工場動畫此後20年來推出了《史萊克》、《功夫熊貓》、《馴龍高手》、《馬達加斯加》等大賣的動畫系列。2016年,康卡斯特以38億美元買下了夢工場動畫,卡贊伯格懷揣幾個億美金功成身退。

有了夢工場動畫的成功,外界對於卡贊伯格的二次創業不敢輕易怠慢。用好萊塢的一句老話來說:不要跟卡贊伯格做對(don't bet against Katzenberg),因爲他總是對的。

不僅如此,卡贊伯格還拉來了“戰友”梅根·惠特曼擔任CEO,她和卡贊伯格上世紀80年代同在迪士尼工作時便相識。

64歲的梅根·惠特曼曾擔任eBay掌門人十年,期間eBay銷售額從幾百萬美元增長到了幾十億美元。2000年代她又走馬上任惠普CEO,完成了將惠普一拆爲二的大動作。

來自Quibi官網

有了惠特曼的加盟,Quibi去年還沒上線就拉來了1.5億美元的廣告,廣告主包括通用磨坊、塔可鍾、T-Mobile。

疫情利好流媒體,Quibi卻慘了

倒黴的是,疫情突然來襲。宅家的用戶突然有了大把空閒時間,消耗碎片化時間的需求消失了。定位於手機端的Quibi,居然不支持電視投屏。

統計數據顯示,上線一個月,Quibi只收獲了350萬下載用戶。

與之對比的是,Netflix一季度新增了1577萬用戶,比此前預計的750萬用戶整整多了一倍,創下季度新增用戶記錄。受此影響,Netflix近期股價連創歷史新高,截至5月初總市值超過1900億美元,與迪士尼不相上下。

卡贊伯格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在他看來,Quibi更像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HBO:當時公共電視臺還處在黃金時代,但HBO卻半道殺出,帶來了更具張力的敘事方式,引領了後來的有線電視的崛起。

如果能成功,Quibi不僅將爲好萊塢的內容撕開了全新的入口,還將給所有短視頻平臺提供一個全新的發展路徑。

放眼全球,短視頻平臺幾乎都是依靠UGC(用戶生產內容)起家,無論是美國最早電腦端的YouTube、後來手機端的Snapchat,還是中國的B站、快手、抖音、TikTok等產品。

UGC的好處是內容成本低,方便迅速聚集用戶。但在用戶暴增曲線結束後,短視頻平臺普遍都面臨着瓶頸:用戶新鮮感過去後,平臺要如何留住用戶?如何延長用戶的留存時間?

一些平臺轉向PUGC模式,依靠初步機構化的內容生產者提升製作水平,包括YouTube、B站、Snapchat、抖音、TikTok如今都出現了越來越多垂直領域的大V或網紅,爲平臺的流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另一些則選擇了大幅提升內容支出,向製作更專業的長視頻轉型。

YouTube早在2018年就將原創內容服務進行了全面升級,推出了原創內容品牌YouTube Originals,涵蓋劇集、明星紀錄片等內容,作爲Youtube Premium的一部分面向用戶收費。

今年一季度上線的Justin Bieber個人紀錄片,便是這一品牌的新作,上線第一週就有3200萬點擊量,打破了YouTube原創內容上線首周的播放記錄。

然而,在更考驗內容水平的劇集內容上,從短視頻起家的YouTube並沒有什麼優勢,推出的《脈衝》、《眼鏡蛇》等劇集表現不溫不火,在輿論場上毫無水花,用戶興趣低迷。以至於去年開始,這些付費劇集、綜藝不得不轉爲免費播出。

在中國,字節跳動選擇以西瓜視頻作爲發力長視頻的主力,近兩年陸續推出了自制綜藝、國產劇、海外劇等長視頻內容,今年春節買下院線大片《囧媽》的決定更是引發了行業震動。

短視頻起家的快手也在前不久的5月10日母親節那天第一次推出了院線電影獨播。

不過,無論是跟Netflix、Disney+還是與愛奇藝、優酷等相比,這些短視頻平臺的長視頻內容儲備還相當有限。

Quibi計劃一年推出8000多集內容,顯然是有備而來,但其面臨的競爭也在加劇。Netflix此前推出了新的喜劇節目The Comedy Lineup,內容是長度僅有15分鐘左右的脫口秀,遠遠短於脫口秀1小時起跳的慣有長度。這一節目推出,被外界揣測是Netflix有意在短視頻內容上拉開陣線。

卡贊伯格表示,Quibi並不追求Netflix式的發展路徑:先通過砸錢投資迅速實現用戶增長,再回過頭來操心如何盈利。

“我跟梅根都做過上市公司的CEO,所以我們知道,Quibi的業務必須要可靠、可重複並且是可預測的。”言下之意,Quibi要更快證明其商業模式是能盈利的。

但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爲Quibi付費?Quibi面向用戶前三個月是免費試用期,不會有任何訂閱收入。即便是這350萬用戶三個月後全都留下來付費,Quibi的月營收也只有1750萬-2800萬美元,勉強能覆蓋一兩部頂級作品的成本。更何況Quibi官方宣稱的350萬下載用戶中,活躍用戶只有130萬。

惠特曼接受《綜藝》採訪時也承認,Quibi上線第一個月的表現“稍低於預期”。對此Quibi一方面加緊在YouTube上線整集內容希望提升作品熱度,另一方面則計劃在5月推出投屏功能,滿足用戶疫情期間的需求。

畢竟,用《福布斯》一篇文章的話說,如果連卡贊伯格都不能把好萊塢的頂尖內容帶入移動端時代,估計也沒人能做到了。

參考資料:

Jeffrey Katzenberg Blames Pandemic for Quibi’s Rough Start, NYT;

Jeffrey Katzenberg’s ‘NewTV’ Startup Closes $1 Billion, Variety;

Quibi Raises Additional Funds Ahead of Launch, WSJ;

Jeffrey Katzenberg & Meg Whitman Keynote at SXSW 2019;

Quite versus the World, The Verge;

Meg Whitman Calls Launch Slightly Below Expectation, Deadline;

Jeffrey Katzenberg’s $1bn “quick bite”, Financial Times;

Disruptors: Jeffrey Katzenberg, Forbes

相關文章